嘉兴市推进“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项目”初显成效

时间:2018-05-16来源:嘉兴市中心血站作者:嘉兴市中心血站

        为进一步提升嘉兴市临床用血血液质量、增强输血疗效、确保输血安全,2017年上半年,嘉兴市中心血站成立专门的项目组,负责推进开展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工作。经过前期的考察学习、培训、论证和确认等阶段,2017年12月25日,嘉兴市中心血站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新项目正式全面开展。据统计,2017年12月25日至2018年4月底,嘉兴市中心血站共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9473袋,合计15411.5U,发往临床7788袋,合计12558 U。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项目开展以来,嘉兴市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呈持续明显下降趋势,得到了各医疗机构输血科人员、临床医师及患者的一致欢迎与好评。据临床输血跟踪调查显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降低了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率。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发热,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以上,多伴有寒颤、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皮疹症状,极少数可发生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其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为4%~37%。输血、妊娠、器官移植等同种免疫均可产生白细胞抗体。抗体的产生与抗原强度、输注次数和数量、间隔时间以及受血者的免疫反应敏感性有关。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或多次输入供者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与受血者发生了同种免疫反应,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导致发热等症状。目前临床输血一般不做HLA配型,因此绝大多数供受体之间HLA不合,产生HLA抗体的机会较多。输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可以有效地防止HLA-1类抗原的同种免疫。国外的调查结果认为,一次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含量少于5×108,即去除90%的白细胞,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白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物质被释放到血浆中,滤器无法清除。白细胞被去除后炎性细胞因子等产物明显降低,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呈明显相关,因此保存前滤除白细胞比保存后滤除白细胞效果更好。
        二是降低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原理是输入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中带有大量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而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未被宿主识别为外来物而植入,即引起极为严重的反应,主要表现为高热、全身皮疹、腹泻、肝功能损害等,因无特效治疗病人可于30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0%。美国、德国报告其发病率约为1/28 000,日本约为1/5 000,一般认为输液中残留的白细胞数低于107,可使发生输血后GVHD的危害大为降低。
        三是防止部分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染。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人类嗜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1)和克雅氏病(CJD)病毒紧密和白细胞结合,呈高亲和性,无法从感染的供血者血浆中分离,而去除白细胞则可防止这些病毒通过输血传播。我国CMV阳性率达83%。CMV对器官和骨髓移植、反复输血和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感染最为严重,并有潜伏、复发和致癌的倾向。HTLV-1主要流行于日本、非洲和加勒比海沿海地区,受血者感染率可达60%,我国已有零星报道。
        四是预防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国内外统计为30%~70%。现已证明,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为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其中80%以上是由HLA抗体所致(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仅占8%)。国外研究认为,一次输入的白细胞总数不超过5×107,即可延缓HLA同种免疫反应出现的时间,也就是去除了血小板制剂中99%以上的白细胞,则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嘉兴市中心血站  吴马剑 王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