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科普——白细胞明明是“健康卫士”, 为什么血液却要“滤白”?

时间:2023-10-26来源:未知作者:普红血

  这个问题在网络上讨论了很久,各位“血液君”也是不遗余力地科普,可是小编仍觉得有很多地方没有讲清楚,所以今天再深层解析一下。喜欢学习的小伙伴,赶紧参与围观哦。大家都知道,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需要经历层层关卡才能用于临床。但是,却一定很少有人会知道,献血后其实还有这样一个步骤:就是需要对献血者捐出的血液进行“滤白”。

什么是“滤白”?
  “滤白”听着和生活中我们对衣物进行“漂白”很像,但其实,对血液进行“滤白”可不是血液不干净的意思。“滤白”,简单来讲就是对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进行滤除;这里的“白”指的是白细胞,而去除过白细胞的血液则统一称为“去白血液”。
 
  通常,我们捐献的血液被送往成分科进行成分分离制备之前,就要对其进行“滤白”,即将血液中的白细胞等物质去除掉。“滤白”的整个过程,就是先将一袋袋血液在“滤白柜”上倒挂起来,大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专门的滤盘装置,血液中的白细胞就会被过滤掉了。“滤白”后的血袋则会被放入大型离心机开始进行成分制备和分离。
 
为什么要对血液进行“滤白”?
  是的,白细胞不是被誉为“人体的健康卫士”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滤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呢?白细胞之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健康卫士”,因为它是我们体内的免疫防御细胞,能够排除异己:当人体受到外来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时,白细胞就会主动攻击、吞噬这些外来物,消灭和杀死它们,使机体免受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可是当我们的白细胞输注给受血者时,却极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
  我们体内的白细胞是绝对忠诚自身机体的免疫卫士,但当它跟随着献血者捐献的血液输注到受血者身上时,则态度形势大变:进入异体的白细胞会将受血者血细胞视为细菌、病毒般异类,毫不留情吞噬、消灭,反客为主占据、进而侵扰受血者血液免疫系统或破坏造血功能,这些白细胞还会随生存周期而凋亡,细胞碎片散落于受血者体内。这些同种异体免疫因素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血小板输注耐受,或非常凶险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输血反应。
  此外,一些存在于人类白细胞上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艾滋病病毒和T淋巴细胞病毒,也可通过白细胞的偶然输入而传染。所以,输血前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滤除,是为了减少给受血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使输血更加安全、放心。
 
血液制品“滤白”后有哪些好处? 
  1.预防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异体输血后体温升高1℃即可定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由供体白细胞或血小板上的抗原与受血者(病人)血浆中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初次输血的发生率为0.5%,多次输血后其发生率高达60%,而滤除白细胞后,其发生率明显降低。
  2.预防免疫性血小板功能抑制 
  多次输血后血小板的临床效能降低约50%,此种现象称之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输注多供者采集的浓集血小板更是如此。而输入滤除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病人则不发生HLA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说明HLA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是诱导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
  3.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北美国家约30-80%的人口血液CMV抗体阳性,我国人口血液CMV阳性率也不低,输血引起的CMV感染多见于免疫抑制病人。将CMV抗体阳性的血液制品进行滤除白细胞技术处理,输血后感染率仅为1.3%,而输入非滤除白细胞库血后CMV感染率高达35%;此外,滤除白细胞技术能降低输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4.减轻免疫系统抑制 
  早有研究表明,输血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存活,提示输血抑制病人的免疫功能;近期研究证实,输入含白细胞的血液制品,自然杀伤细胞活性,T细胞增殖、T淋巴细胞抗肿瘤活性、淋巴细胞的芽基发育都受到抑制,可能的原因是血液保存时白细胞溶解,释放免疫调节因子,抑制抗体免疫功能。
  5.降低手术后感染率
  早期研究证实,接受全血的手术病人术后感染发生率较接受滤除白细胞血液制品病人的感染率明显增高。
  6.减少库血细菌数量,预防细菌生长
  采血过程和分离血液过程是血液遭受细菌污染的主要时期。将保存42天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滤出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细菌阳性率为8%,而全血高达67%,滤出白细胞的过程也是滤除细菌的过程。
  7.降低肿瘤复发 
  关于输血与肿瘤的关系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多数结果证实输血病人肿瘤复发率明显增高,而滤除白细胞输血较非滤除白细胞输血有利于肿瘤转归。
  8.减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A-GVHD)是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症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类似的临床症候群。TA-GVHD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因受血者不能有效排斥输入的血液中有细胞毒活性的T淋巴细胞引起。
  9.预防输血性肺微血管栓塞 
  库血中富含由白细胞、血小板、变性蛋白、纤维蛋白形成的微栓,这些微栓是大量输血后肺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滤除白细胞技术将大量的微栓随同白细胞一同滤除,从而降低肺微血管栓塞。   
  10.有利于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 
  由于滤出白细胞技术的应用,血液制品中可能存在的微栓、血细胞聚集等物质均被滤除,从而改善了各种血液制品的保存条件,保证了临床的顺利输用,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浪费。
  了解了以上滤除白细胞输血的益处,相信大家心里都平衡了吧!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血液中的白细胞也不例外。即使白细胞明明是“健康卫士”,在对待血液安全输注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深层解析,该保留的保留,该舍弃的就必须舍弃。
 

如何客观理性的看待“滤白”?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可以去除掉血液中99.9%的白细胞,“滤白”已是输血界公认的对临床输血有益的一个技术。不过,虽然血液成分滤白后可以有效去除白细胞,但是并不能真正地将白细胞全部清除干净。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输血状况,比如免疫低下的病人,或者一些近亲输血的情况等,仅仅通过“滤白”这项技术并不够;滤白后,还必须对血液进行辐照,以杀死剩余的白细胞,尤其是白细胞里的淋巴细胞,以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相关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人或许会有疑问,这极其微量的白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为什么必须清除干净呢?这是因为淋巴细胞有一个特点,相比较其他的白细胞,它的“寿命”格外长,存活期将近一个月。因此,如果输入到病人体内,它实际上是一个活细胞,对于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的受血者而言,它会在病人体内增殖,进而攻击和破坏受血者体内的细胞。因此,对于一些免疫低下的患者,或是遇到近亲输血的情况,一定要将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最大限度地杀死,以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声明:本平台所发布资讯,如非特别注明,均来源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仅做了少量修改,版权归属于著作权人。本平台所发布的咨询均用于免费的交流与学习,非商业用途。我们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如著作权人对本平台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涉及权利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