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我走到哪都爱干‘傻事’。”说这话的人叫叶春琴,声音洪亮,浑身透着股爽利劲。
她做过不少好事:献过血,捐过钱,救过人……
也干过不少别人口中的“傻事”:一休息就扑在公益上;干活总挑累的重的;救完人还要再送钱……
“做好事,甘愿‘傻’一些,”她笑声朗朗,又补了一句,“毕竟傻人有傻福嘛。”
18岁,见义勇为,再倾囊相助
80年代,老家仪征的叶春琴在当地的化肥厂上班。18岁那年,她被派到重庆运煤。一天下了班,在回宿舍的小路上,一辆货车撞上了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肇事司机随即逃逸,孩子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有人围观,却没人敢问。想也没想,叶春琴背起孩子就奔往附近的医院。
送到医院后,小男孩因失血过多急需输血救治,然而血库缺血。一听同为AB型,叶春琴立马冲上前:抽我的!这是她第一次献血。献完后,她不放心留孩子一人,一直等到对方父母赶来,才宽心离去。
十多天后,叶春琴结束工作要回仪征。临行的前一天,她买好礼物,又一次前往医院看望小男孩。孩子恢复得不错,无奈家里困难,医药费又是个难题。叶春琴没有犹豫,把在重庆工作三个月攒下的所有工资,加上之前存的生活费,一共两千元,全塞给了孩子父母。在人均月工资几十元的80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同事说她傻,她回,这是救了一条生命,值。
叶春琴说,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讲雷锋的故事,她有个信念:好事要做好,何必计较那么多?
想得少一些,做得多一些
回到老家后,叶春琴开始了无偿献血,辗转到了南京,这个习惯也一直没丢。先是全血,一年两次;后来是血小板,15天间隔期一到,她必然准时来报到。碰到血源紧张,会接到工作人员的招募电话,她回,我都掐着时间算着呢。
在怎么做好事上,她很“计较”,在为什么做好事上,她又挺大条。
2019年,叶春琴申请加入了献血志愿服务。平日里,她周末全天候,到了寒暑假,她天天来帮忙。工作人员上班,她也开始打卡:拖献血耗材,指导献血者填征询表、引导大家排队体检等等。尤其是拖耗材,那些抗凝剂重得很,搬、抬、运,从七楼到一楼,一趟趟一回回的。她干活利索,让一起做志愿的男孩都感叹:阿姨,您真有劲。
献血次次按最高规格,捐款回回百元起步。身边又有声音说她“傻”,她一笑了之:“想得少一些,做得多一些,心情愉悦,身体健康,这是我的福气。”
做好事,把生命拓宽了
叶春琴有个幸福的家庭。家人拿行动支持她:丈夫“妇唱夫随”一起献血,儿子也在18岁那年加入,一家三口一起拿国家级无偿献血奉献奖,又一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旁人眼中,她把休息时间都花在了公益上,在她看来,却是一种填满生活的幸福感。在超市工作时,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她会轮着安排去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她手巧,会做各式面点,“老年人牙口不好,要给他们吃些软乎的。”她也格外招孩子们喜欢,每次去,孩子们都会高兴地嚷嚷:叶奶奶又要给我们做好吃的了!
没几年,叶春琴就要退休了,但做公益,没有退休年龄。在她看来,这是将生命拓宽了,“我和爱人商量了,等彻底退了,就能天天做志愿了。”
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什么又是有福气的人生?犯“傻”的背后,叶春琴用一份豁达,一片真心,给出了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