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让生命之血点亮生命之光郴州市中心血站奋力保障全市临床用血需求纪实

时间:2023-02-12来源:郴州市中心血站作者:肖佩珊

2022年12月8日凌晨3点,距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不到24个小时,在郴州市中心血站8楼的会议室室内,一场紧急调度会正在市中心血站党委书记李孟祥的主持下召开。

“大家要有心理准备,一场硬仗。”李孟祥严肃地向在场的血站各相关工作分管负责人、各科室主任“交底”,预判了此后一个月的严峻形势。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郴州将会迎来奥密克戎感染高峰和危重症高峰冲击,献血的人数会骤减​,但用血人数会陡增,这一增一减之间的差异,就是一道横亘在每一个血站人面前的天堑难关。

“再难也要把保供血工作放在第一位。”茫茫暗夜中,李孟祥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血站上下再次以爱之名,吹响集结的号令。

整整一个多月,采血科星夜不停奔波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穿梭在全市各个乡镇农村,采集到来之不易的血液后,发血、检验、成分等科室马不停蹄开始工作,血液检测、血液成分制备、血液制品入库、发血,一环紧扣一环,实现采血不停歇、制血“不打烊”、临床供应不间断,让城市的“血脉”畅通无阻,让临床用血病人的“生命之河”长流不息,保持了血站自成立以来,我市从未出现一例因缺血而导致病人死亡的记录。

2023年1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再次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的治疗方法纳入其中。在科学研判、提早谋划下,市中心血站全面开展新冠感染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抗体效价检测,截止2月7日,共为临床提供了新冠感染康复者恢复期血浆196袋、38600ml,挽救了百余名危重症病人的生命。

近期,记者深入市中心血站,探寻血站工作人员背后鲜为人知但又充满城市温度的“红色故事”。

采血科:赶了20多公里的路,只为采一袋血

1月15日,是南方农历“小年”。早上6点半,当城市还在酣睡之时,李孟祥已经和献血管理科主任李红建一起,冒着细雪跟着采血车出发了。路上,他们“一对一”打电话发动志愿者献血,对有献血意愿的志愿者采取预约上门献血的方式进行采集。

其中有好几通电话,李红建遭到了志愿者不耐烦的拒绝。“遇上脾气火爆的志愿者是这样的,我们都习惯了,”李红建不以为意,“当时献血招募,堪比大海捞针!我们倒是不怕被拒绝,只是怕采不到血。”

当天下午两点,李孟祥和李红建才吃上午饭。整个上午,他们跑了5个村,60公里,电话打了两百多个,可惜“收获”欠佳,只有不到10个人献血,一顿饭吃的俩人忧心忡忡。饭后,他们决定“收摊”辗转至周边的五个村落继续采血,好在当天下午运气不错,截至下午7点半,在走遍周边村镇之后,他们一共采集了30余袋血。

准备回程的时候,李红建又接到了一名志愿者的电话,挂断后,他兴冲冲地向李孟祥报告,“林森村有一名志愿者愿意献血,但是需要我们过去采集。”此时,他们所在的位置,距离林森村还有20多公里的车程。略一思索后,他们决定赶赴林森村,一路黑灯瞎火、雨湿路滑,在采完血准备回去时,时钟已经显示将近九点。

“在当时那个艰难的时期,每一个愿意献血的志愿者都是很可贵的,想想病床上还等着血救命的病人,我们多跑的这些路,真的不算什么。”在被记者问及“为了这一袋血,跑这么远的路值得吗?”这个问题时,李孟祥认真地回答,“别说20多公里,100公里我们都会去。”

血液无法合成、替代,临床供血一旦停滞,就寓示着临床上无数需要血液救治的生命即将停摆。在最难时期,血站全站实行单位人员闭环管理,做到两点一线,24小时坚守,尽量“晚点阳”“不要阳“,各分管负责人以及各科室主任带头下沉采血一线,以站领导+科室(科主任)+采血车+采血区域的模式,分片划区,下到不同的乡镇开展采血工作,每辆采血车不完成当天20袋血的任务,绝不返程。

赶朝阳,披霜雪;静静去,悄悄回。寒风中他们一忙就是一整天,顾不上喝水,顾不上吃饭,甚至顾不上上厕所。采血科分管领导李瑛瑛身体不适仍咬牙坚持,回到家时发现已经发热;采血科主任李海文因在现场招募时用嗓过渡,导致喉咙受损,第二天已经说不出话......

还有采血科40名一线采血护士,通常天还没亮她们就要赶往采血地点,天黑了还没能回家,顾不上和家人吃一顿饭,每天都要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了解一下无偿献血吧!”“献血既能救人有益于身体健康!”回到家后连一句话都不想多说了。

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常态。艰难时期,巨大的用血压力将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工作量发挥到了极限,但他们仍无怨无悔,用奉献将生命的两个端点紧密相连,成功用热血托起生命和希望。

检验科:筑起血液通往临床的坚固防线

回想年前的经历,检验科护士吕悦芳一个词精炼概括:没日没夜。

“那段时间我们增加了排班,只要血一回站里,我们立马开始检测实验,就是为了加快进度,让合格的血液尽快发往临床。”

跟着吕悦芳走进检验科实验室,只见一台台高端检验仪器整齐摆放,全自动加样系统、全自动酶免检测设备、全自动血型检测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这些设备可以在检测过程中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准确。”吕悦芳说。

在献血结束时,采血护士拔出针头时会在两支小试管里留少量血液,这些和血袋上贴着同一条形码的试管,就是即将拿回检验科进行全面检验的血样标本。在检验科,工作人员将对其中的一管血样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原抗体、艾滋病抗原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转氨酶水平等常规检测,另一管血样则进行核酸(DNA和RNA)检测。

如果说,实验室里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那么吕悦芳和同事们便是隐形战士,每天都在与各种病毒厮杀,用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死守严防,不放过任何一份不合格报告,不漏掉每一份异常标本,确保每一袋血液都能安全输注在病人身上。

全员坚守岗位,无轮休连续工作,夜班、加班,无怨无悔,吕悦芳尚在新婚中,还来不及休假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黄次云刚刚“转阴”,立马返回岗位;检验科主任王业坤主动把休息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习惯了中午12点半开始实验的生物钟,也习惯了凌晨2点半的拆分报告单;办公室的硬板凳他们拼接作为午休地;泡面、外卖他们吃的津津有味。

“觉得苦吗?”记者问。

“又苦又累!”吕悦芳回答得干脆利索,“但看见检验报告上‘合格’二字,又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在检验科,每一管血液标本都承载了患者生命延续的希望和无偿献血者沉甸甸的嘱托,在这里,吕悦芳和同事们用付出坚守、细致细心,筑起了血液通往临床最坚固的一道防线。

成分科:保障临床用血安全供应的“螺丝钉”

如果说采血科是血液的搬运工,那么成分科就是血液的加工厂。在这里,一袋袋鲜红的血液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工序变成血液制品,挽救无数临床患者的生命。

每个星夜,当采血车满载着爱心血液从各县区抵达血站时,成分科的曹蕾和同事们早已提前把离心机预温,在完成血液交接后,便开始了紧张的忙碌。

目前,我市中心血站提供给临床的成分血有去白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多种血液成分。然而,这些成分血得来实属不易,制备过程少则五六道工序,多则十几道工序。

“血液在冰箱内取出后,先进行过滤,将白细胞过滤掉,然后将血袋放入离心机,通过离心机将红细胞和血浆分离开,在这期间还需要热合焊接、装罐、配平,以及准备好病毒灭活耗材。”曹蕾详细介绍道。

在成分科工作,不仅需要较高的操作技能,而且还非常消耗体力。“一旦遇上集体采血,我们一天需要分离300袋血,在手里操作达到近万次,每一项过程都需要工作人员过硬的体力支撑。”

“当天采集当天完成制备储存是我们的工作准则。春节前后,受采血形势以及雨雪天气影响,血液运送来得比较迟,大家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为确保临床用血及时供应,年前的一个月时间里,曹蕾和其他成分科职工几乎没有回过家,双眼因经常熬夜而布满血丝。她们中大多数已为人母,却也是临床用血安全供应的“螺丝钉”,肩负着全市临床用血的制备工作。“不敢随便跟孩子承诺,怕忙起来兑现不了。在血液供应前,我们顾不上太多。”

发血科:24小时灯火通明

12月30日,晚上11点,采血车陆续从各县市区返回,一袋袋满载献血者爱心和受血者希望的血液交接到发血科护士郭思圆手中。

“血采回来之后,我们要逐一对所有的血进行清点、贴签、分类入库。”怀六个月身孕的郭思圆介绍。发血科是血液采集后进入血站的第一个环节,每天采集回来的血液要先入待检库再发往成分科进行成分分离,最后根据检测结果入库储存。

在郭思圆和记者介绍之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郭思圆迅速跑到窗口接起电话:“8个单位的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记录信息、联系送血司机、血浆扫码出库,核对信息,一切有条不紊,对郭思圆来说,这已经是家常便饭。

作为担负着郴州市各个县市区200多家临床医疗机构用血供血工作的血液储存、发放的窗口,感染高峰期间的深夜用血需求电话总是接二连三,“大概一晚上接七八个吧,”郭思圆回忆着说。

“叮叮叮……”电话又响了,一通通来自用血医院的用血申请电话,就像一道道“军令”,其背后,就是一条在病床上焦急等待的生命。为了能让病人第一时间用上血,发血科24小时灯火通明。“不论多晚,只要有病人需要,我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时间将‘救命之血’送到病患手中,用坚守和温暖守护这座城市。”

手提保温箱,脚步匆匆,在郭思圆放下电话三分钟后,送血司机谢竹华赶到发血科。对于记者“真快啊”的惊叹,他笑着说,三分钟对病人来说,太关键了,他就是为了这三分钟,常年奔波在送血路上。

在这里,没有无影灯,没有手术刀,没有冲在临床第一线,也没有医院生死时速的惊心动魄,但在这里,每一天都在发生这样令人泪目的“三分钟生命接力赛”。

他们不在临床一线,却同样奋战在救死扶伤的最前沿;他们从未出现在患者面前,却默默地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他们双手捧着的是一袋袋血液,传递的是一份份生命的礼物……

回望这个注定将载入史册的冬季,每位血站人都主动冲锋在前,竭尽全力奋斗在采供血一线,有人“阳”了依旧坚守岗位,有人“症状”缓解了马上到岗,有人家人全部“阳”了却舍弃小家……

作为“白衣天使”中最特殊的一群,不管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平时,他们都是上不了热搜也鲜少引起关注的存在,但并不影响他们以满腔热忱,在血液与生命之间“穿针引线”,将生命之血点亮了生命之光,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让福城大地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与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