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新的一年从1开始”活动温暖起航,近400位无偿献血者们齐聚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共同迎接属于他们的“热血盛会。”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岚在致辞中感谢了支持无偿献血事业的各位献血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活动现场,25位无偿献血“荣退”的献血者、20位新晋200次献血者、3个无偿献血爱心家庭以及3个无偿献血高校爱心志愿者团队被授予相关荣誉。截至目前,全市献血达200次以上的献血者共有155位,其中14人献血次数突破300次,全市共有无偿献血爱心家庭150个。
荣获“无偿献血荣退奖”的献血者代表(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新晋200次献血者代表(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荣获无偿献血爱心家庭的献血者(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荣获2024年度无偿献血高校爱心志愿者团队成员代表(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正是无数的无偿成分献血者坚持用挽臂之举守护江城血脉,才创造了‘武汉不缺血小板’的奇迹。”据武汉血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项征国介绍,2024年,全市新增无偿成分献血者近4000人,累计近6万人次参与无偿成分献血,同比增长4%,全市血小板采集量超过8.2万治疗量,同比增长5%,充分满足了全市160余家医疗机构的血小板临床需求。
24年坚持献血,“荣退”后继续做无偿献血宣传员
1月1日,在“新的一年从1开始”活动中,周宏斌等25位献血者坚持献血到60岁的献血者获得了“无偿献血荣退奖”。
周宏斌获“无偿献血荣退奖”(肖莉娇摄)
去年1月31日是周宏斌60岁的生日,这天他第169次献出热血。按照国家规定的献血年龄上限,这是他最后一次献血。从1999年至今,24年来,他已累计献血167次,其中献全血8次共1600毫升,献血小板161次共207.5个治疗剂量,捐献的血液足以让约220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1999年10月31日,在外地打工的周宏斌在街头看到了一辆献血车,素来热心的他想都没想,就直接走上前,第一次献出了全血,“献血后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感觉走在路上胸挺得都比平时高,而且感觉对身体没有影响,就有了第2次、第3次”,周宏斌长达24年的热血之旅就这样开启了。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宏斌得知到还有一种献血方式叫做成分献血,特别是了解到其献血间隔期更短、每个月都可以参与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捐献血小板的行列。
在一次次的献血中,周宏斌慢慢体会到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只有带动更多人献血,才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帮助更多的患者。2008年,在他的感召下,妻子李丽霞也成为了献血者,至今已坚持献血145次。在其曾工作的社区微信群中,他常常向大家分享献血的经历,科普无偿献血的经历。他说,虽然自己并不确定带动了多少人献血,但他深信,坚持下去,总会有“爱的回响”。
多年来,为了谋生,周宏斌做过保安、机械维修工,也打过数份零工,但生活的辗转和不易从未改变过他的公益初心,他说,作为普通人,他做不来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无偿献血平凡善举,他能办到。
“我献血退休快一年了,但我的无偿献血事业还在继续。”作为“无偿献血荣退奖”代表的周宏斌表示,他还会鼓励妻子,陪伴她献血直到退休,尽力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员角色,带动更多人为爱挽臂。
母女三人皆挽袖,她们让爱在血液中不断传递
在当天荣获“无偿献血爱心家庭”称号的代表中,有3位结伴同行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桂霞、郭晨茜、邓思源母女三人。多年来,母女共献血195次,以热血善举演绎着一曲奉献之歌,让爱心在血液中循环和传递。
谈及献血初衷,53岁的桂霞回忆,大女儿四岁那年,丈夫突遭意外,在医院抢救时输了2万毫升血液,尽管最后丈夫的生命还是没能挽回,但她深知是爱心人士捐献的宝贵血液给了全家人希望。
“那时我肚子里还怀着刚满3个月的小女儿。”为了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桂霞独自经营了一家餐饮店,生活十分艰辛,但幸运的是,很多街坊邻里、陌生市民给予了她们温暖及关爱。“如果没有好心人伸出援手,就没有我和女儿的今天。”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和女儿献爱心回馈社会。
随着女儿长大,她想要报恩的想法也就愈发强烈。“恰好大女儿快成年了,想去献血,我就陪她去了”。2016年4月10日,在大女儿郭晨茜成年后的一天,母女二人一起伸出手臂,完成了各自的首次献血。
2025年1月1日,桂霞(中)、郭晨茜(左)、邓思源母女三人一起坐上采血椅(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没想到我们一路坚持到了今天。”此后数年里,母女二人不是相约一起,就是一前一后赶到血液中心献血。让桂霞深感欣慰的是,受她和姐姐的感召,小女儿邓思源也紧随其后在18岁当天走上了献血的道路。
两个女儿说起妈妈桂霞也是一脸的骄傲。“我妈妈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真的很佩服她。”现已是华中首个“无声”咖啡店店长的郭晨茜表示,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听障人士服务,觉得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特别自豪。这得益于母亲的教育,“是妈妈教会了我用爱回报爱。”
2025年1月1日当天,母女三人再次坐上了采血椅。桂霞说,这又将成为一个值得铭记多年的时刻。“和两个女儿一起坚持无偿献血,见证了她们的每一次成长,实在是太棒了。”
高校有个献血微信群,集结师生爱心传递
在华中农业大学,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爱心团队,他们由该校50名定期参与成分献血、关注献血事业的爱心师生组成,以微信群“涓涓热血浓农情”为平台,在校园开展无偿成分献血招募宣传活动。虽然成立仅半年多时间,但他们已组织了多场无偿献血科普宣传活动,带动了40余名学子参与无偿成分献血,将爱心不断传递,用实际行动为素未谋面的临床病患送去生命希望。
回忆组建团队的初衷,已献血116次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李祎明表示,它是基于团队成员对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刻认识——希望更多人加入无偿献血的爱心队伍,为源源不断的临床用血需求提供支持。2024年5月20日,在学校红十字会筹备世界献血者日宣传活动的契机下,成立了这支无偿成分献血爱心团队。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地劝说同学们参与成分献血,只是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带他们去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去参观,真切地感受‘一袋血’的旅程。”为了让更多同学真正认识无偿献血,团队邀请了学校长期坚持献血的师生入群现身说法;结合时间节点,分批组织了200多名同学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科普活动,不少人在活动后开启了成分献血的爱心之旅。
“特别荣幸成为爱心群体中的一员,现在我也是一名献血7次的定期献血者了。”受团队感召,植物保护专业大四学生许雁博去年7月17日开始献成分血,并成为了团队定期献血者之一,而今他也自觉化身为一名无偿献血宣传员,向周围人普及献血知识。“无偿献血不仅点亮了患者的生命,还照亮了我的生活,今后我肯定还会坚持下去。”
“爱,从不单行。特别感谢学校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及众多热血楷模的精神引领”。从一个人献血到和一群人坚持献血,团体成员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的殷殷嘱托,接力奉献青春力量,热血前行,将爱心和希望不断传递。
追随父母的爱心足迹,“00”后小伙肖盛辉5年献血112次
“今年我希望在武汉拿到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连续多年和家人在“新的一年从一开始”活动中相聚的 “00”后小伙肖盛辉,许下了新年愿望。尚未成年时,这位羞涩的小伙曾多次见证父母的挽袖之举,18岁后,爱心种子生根发芽,他接过了父母的爱心接力棒,如今已献血112次,成长为武汉市最年轻的百次献血者。
“我的18岁成人礼特别难忘,爸爸妈妈、哥哥、朋友都来陪我献血了。”回忆起人生的初次献血经历,肖盛辉至今难忘。他常说,能坚持献血,源于他来自一个“热血家庭”。
“我的父母、哥哥都是献血者,我献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平日里,只要身体、时间允许,肖盛辉便会和家人相约献血。他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21年5月底,和父亲一起参与为血液病患儿捐献血小板的活动,“此前我不知道捐献的血液会帮到谁,但那次之后,我知道我的血液可以帮到生病的小朋友,这让我充满了力量,更坚定了献血救人的信念。”
2024年5月4日,“00”后小伙肖盛辉完成百次献血(韩海威摄)
2024年5月4日,仅仅只用了4年半的时间,肖盛辉就完成了百次献血,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热血青年楷模。面对赞誉,他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力的“小事”。肖盛辉说,每次无偿献血前都会有严格的身体指标检测,这对素来注重身体锻炼的他不是难事,而躺在采血椅上一个多小时,他也从不觉辛苦,“工作人员待我跟家人一般嘘寒问暖,时间总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的。”
日常生活中,肖盛辉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献血宣传员,读大学时,他先后带动了20多名同学参与无偿献血,而眼下,他献血的照片和视频经常出现在父亲韩海威“热血有你为爱同行”的视频号中,以别样的方式助力公益。
“通过无偿献血,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肖盛辉说,未来他还会在献血的路上前行,为他人送去关怀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