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血脉相连 民族同心 ——新时代彝族青年马建平的责任与坚守

时间:2025-02-18来源:攀枝花市中心血站作者:攀枝花市中心血站

       在地处我国西南川滇交界处,四川最南端,有一座多民族聚集的英雄城市——攀枝花。众所周知,随着近年来攀枝花市区域医疗健康中心建设,全市医疗救治辐射能力逐年增强。血液作为临床救治患者的稀缺资源,如何保障临床用血需要是临床救治患者的重要一环。攀枝花中心血站正是这重要一环的守护者,承担着辖区内120余万、周边约400万人口的临床供血任务,这里的医务工作者,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默默工作,虽然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但他们却心怀大爱,日复一日扎实工作。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来自云南丽江彝区的97年小伙儿马建平。初见他时,他还是一个充满着少年气,满脸青涩懵懂的彝族青年,从事无偿献血工作近3年,他已然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当、温暖他人的爱心传递者。
       这几年的工作经历,马建平深深感到无偿献血这条互助友爱的纽带,一边是生命,一边是奉献,他缓缓向我们诉说着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工作经历。那是一个阳光炽热,蝉鸣不断的夏日午后,中心广场的爱心献血屋里,医护人员们身着整洁的工作服,穿梭在献血者之间,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采血工作。突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献血屋内的宁静,一位满脸焦急、衣衫略显凌乱的中年男子闯了进来。他是一位来自邻市的彝族大哥,双眼布满了红血丝,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他用着急而又颤抖的彝语讲述着紧迫情况,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医务人员多次询问其需求,但由于少数民族方言的原因,家属很难理解,沟通陷入僵局。正在这时,马建平迅速迎上前握住了家属颤抖的手,用温和而坚定的彝语安抚他:“别急,慢慢说,我们会全力帮助你的。”在他的安抚下,家属逐渐平复了情绪,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家人因交通事故急需大量血液的经过。马建平及时用彝语为患者家属答疑解惑,并立即与其他几位同事展开了相应工作,帮助了这位少数民族的患者家属。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患者家属眼中的信任与感激,同事眼中的默契与理解,他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着这份责任与担当。
       还记得有一次O型血液告急时,采血忙碌了一天的大家收到通知该血型依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这时候一个温暖而坚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也是O型血,我献血时间到了,可以捐献。” 马建平疲惫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这一瞬间,他的身份从工作人员转变为献血者,受到他的带动,在场的工作人员也纷纷挽起衣袖,这些热血汇聚成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河,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他常说:“所有民族都是一家人,献血挽救生命这件事让我们都不分彼此。”这位可爱的彝族小伙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献血者热情洋溢,平时活泼的性格更是展现了彝族这个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搭班,一些彝族献血者甚至将他牢牢记在心里,每次来献血都要挑选他上班的时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无偿献血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也用自己的光和热诠释着什么是民族团结、互帮互助。
      攀枝花是一个有着42个民族的年轻城市,因为文化的差异,现如今,还有很多人对献血知之甚少,献血安全吗?献血有好处吗?我为什么要献血?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多年来,血站广泛宣传,力争让“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理念深入传播。每当在少数民族地区采血时,马建平总是身体力行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和政策,动员大家支持和参与献血。假日里马建平回到家乡,还要抱着无偿献血宣传手册,为家乡的彝族同胞们解答疑惑、宣讲知识,他的热情与专业让大家感受到无偿献血是一种民族同心的团结行为。
      在医学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血液仍然无可取代,血液事业关乎无数生命,血液质量紧系大众安危,马建平从事的无偿献血工作平凡而又伟大,正是有无数个马建平这样的医务人员投身于此,才能为献血者与患者架起一条爱的纽带、搭建一条抢救生命的通道。攀枝花市已连续8次(16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这看似简单的数据,正是来自各民族的你我他,用爱心和热血编织的捍卫健康的摇篮、托起的生命的方舟,是用责任和坚守展现的中华民族血脉永承、民族同心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