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偿献血,有益于健康”,这个观点已通过众多国家和无数无偿献血者实践所证实,但中医学论“献血与健康”尚罕有报道。今天,我们就从中医学视角来谈谈无偿献血是否有益于健康。
一个健康人总血量约占体重8%,也就是4000~5000ml。平时血液并不是全都在血管里流动,只有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以维持平时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储存于肝、脾等脏器内作为“候补”血源,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部分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去。
献血会“伤元气”吗?
中医学认为,血液是人精气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人可能受这种思想影响,会担忧献血“伤元气”、使人“虚亏”。其实,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即“先天之气”,是一种不可见的特殊的物质形式。元气产生于生命形成之时,先天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后天依靠水谷精微的滋养。
水谷精微是什么?水谷精微,泛指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是人体从事劳动、维持体温的能量来源,并为生长、发育、生殖提供新建和重建的原料,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精、气、血、津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其本质就是健康人在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吃饭、喝水和正常汲取营养,身体里的元气是不会受损伤的。同时,人体内的气血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健康人体对气血的调节机能健全,适量献血同样有利于促进气血的产生及运行,不会造成“伤元气”的情况。
献血会“气血虚”吗?
中医中的“气虚”,是指气的质、量、功能方面低下与减退。其形成的原因,除先天禀赋不足外,大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如饮食不节、戕伤脾胃、劳倦内伤或脾胃虚弱等,使脾不运、胃不纳,饮食物不能化生为精气。
“血虚”是指血的生成不足,失血过多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多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退或化源不足所致。
“气血虚”既指不但有气虚,同时还有血虚,临床上表现为神疲力乏,少气懒语,自汗,面色姜黄或苍白,嘴唇色淡,心悸,失眠,健忘,头晕目眩,手足麻木,妇女经少甚至闭经等气血皆虚症状。
无偿献血前,体检医生会严格按照国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对献血者进行各项体检和征询。不适宜献血的,医生会主动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人身体健康,各脏腑完善,脾胃功能健全,气血的来源补充旺盛、及时。因此,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无害,不会出现“气血虚”的症状。
献血后需要“大补”吗?
有人认为,献血后宜大量进补营养品,可将失去的血液快速补回来,实际却是“欲速则不达”。中医学对献血后的营养补充也十分讲究。《难经·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喜燥而恶湿。饮食不节,可致糟粕浊邪内停,进而浊淤互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胸闷、食欲不振、便秘、头晕头重。过食肥甘厚味,则生痰生湿,湿热中阻、阻滞气机,致热闷郁烦。
清淡易消化吸收之物为上品,脾胃功能健全者,只要正常饮食,即能补充气血,厚腻之物反而会影响脾胃功能而得不偿失。因此,献血后适当进食一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牛奶、瘦肉、鸡蛋、鱼、大豆、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同时注意休息,对身体不但不会有影响,反而会有利于健康。
中医学研究报道,适量献血可改善舌象、脉象的观察指标,改善血流变观察指标,降低血液黏滞程度。
血液是生命之源,血液的充盈与畅通,对维持健康非常重要。通过适当科学无偿献血,不但不会伤元气,出现气虚、血虚和气血虚症状,还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有助于排除体内病邪和湿气,提升身体免疫力。此外,献血还可以刺激骨髓产生新的血细胞,促进血液更新和血红蛋白合成,有助于保持血液的健康状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适当科学无偿献血,既能挽救他人生命,还能有益于自己健康,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