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上午,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小店“平步鞋店”里热闹不已。亲朋好友电话、微信关心问候,许多顾客买东西也会竖起大拇指点赞,成为最近关爱华、张明艳夫妇的常态。
如今,一家三口坚持无偿献血,儿子更义无反顾“捐髓”救人,夫妇俩关门7天支持儿子的善举在当地传为美谈。
一家三口的热血传承
关爱华、张明艳夫妇是仁和坪镇枫香坪村人。2005年,在儿子关业勤1岁多时,两人在镇上开起鞋店维持生计。
“只是做的一件小事,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轰动。”49岁的关爱华告诉记者,2012年11月,爱心献血车第一次开进镇上,镇政府、村里发通知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我和爱人没想那么多,就冲着对身体没坏处,又能帮助别人,就去了。”
“当时毕竟第一次献血,虽然看报道说对身体没有害处,但还是有些担心。”献血400毫升后感觉身体确实还好,关爱华才打消顾虑。“这些年来只要献血车来,我就去献。有几次有紧急的事处理没献成。”
“他第一次就献成功了,我去献却没人要。”张明艳笑着打趣,2012年她和丈夫一起去献血,但她检测没通过未献成,其后几年也一样。直到2016年6月,她第一次成功献血,当时非常高兴。“献血能免费检查身体,成功献血说明身体是健康的,加上适当献血可促进新陈代谢,对身体有好处,还能帮助有需要用血的人,一举多得。”
在两人眼中,无偿献血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善举,这些年也就一直坚持了下来。截至目前,关爱华已累计献血7次2800毫升,张明艳也累计献血8次3200毫升。
2021年9月,儿子关业勤考入位于咸宁市的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后,看到校园内的爱心献血车,想着向父母学习,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加上刚好满了18岁,他毫不犹豫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父母在我上小学时就坚持献血,上高中后学习到一些无偿献血知识,感觉献血很有意义。”
2022年5月,关业勤在校园献血车上第二次献血时,在工作人员介绍下加入中华骨髓库。“当时没想太多,毕竟配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只是留存一份希望吧!我跟父母说了,他们都很支持。”
跨越血缘的守护
其后,一家三口每年坚持无偿献血。到2024年6月,关业勤已累计献血5次1500毫升。让人没想到的是,2024年11月,就读大四的关业勤在学校接到咸宁市咸安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配型成功了!”
“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感觉像中了彩票一样。”关业勤说,许多患者往往需要等待多年才能配型成功,他在这么短时间内能配型成功,感到十分幸运。
“作为一名医学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造血干细胞对患者的重要性。如果能用我的力量挽救一条生命,那是一件无比自豪的事情。”关业勤在与家人商议后,当即决定为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在学校,为了提供优质的造血干细胞,关业勤规律作息、积极运动,努力增强体质,全力以赴投入这场生命接力中。
得知此事后,夫妇俩很支持儿子的决定,但毕竟没经历过,两人还是十分担心。“儿子说,他如果不去捐献,眼睁睁看着一条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心里过意得去吗?”夫妇俩虽有万般犹豫,最终还是被儿子说服了。
今年2月上旬,听说儿子马上要捐献了,这对70后“公益夫妇”当即作出决定:将店铺临时歇业七天,送在家过年的儿子去武汉。
2月12日上午8时许,两人关了店铺,开车和儿子一起从仁和坪镇出发,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于下午到达武汉,将儿子送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血液科病房。
在了解到捐赠造血干细胞不是“抽取骨髓”,而是从外周血中采集后,夫妻俩才打消顾虑。但连续四五天的时间里,关业勤注射着动员针,时不时感觉有些“腰疼”,让两人心疼不已。在医生解释这是捐献前注射动员针的正常反应后,两人才慢慢放下心,守在儿子身边,寸步不离。
2月17日上午,血液从躺在病床上的关业勤身上缓缓流出,经过分离,提取出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约5个小时后,采集工作顺利完成。从他身上共采集造血干细胞266毫升,这份带着体温的“生命种子”,即刻被送走,为素未谋面的患者带去重生希望。关业勤也成为全国第19413例、全省第70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月18日下午,夫妇俩将儿子送到学校后,当天晚上就开车返回了仁和坪镇。“学校领导、老师还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十分关心儿子的身体,没什么不放心的。”
2月19日上午,停业7天的“平步鞋店”再次开张。
将无偿献血进行到底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关注着儿子的身体状况,他都说蛮好,没什么不适。”夫妇俩回镇上后,许多听说这件事的亲朋好友,包括顾客,都纷纷点赞。
“感谢大家的关注,作为普通人,不管是我们还是儿子,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夫妇俩说,今后也会把无偿献血进行到底,多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目前,关业勤也已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这次的经历将成为我一生中的难忘回忆。如果未来还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帮助别人。”关业勤说,今后他也会跟父母一样,坚持无偿献血,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