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献血了,几天后会收到血站的血液检验结果通知。假如被告知献出的血液不合格,特别是传染病项目不合格,您会不会很紧张?去医院抽血复查,结果又正常,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血站和医院的检测结果会不一样?血液检测不合格怎么办?关于献血者血液检测,是不是有好多问题想了解?
血站血液检测项目有哪些?
献血前一般要采集手指血,检测血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俗称转氨酶)、血红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主要是为了评估献血者是否适合献血,避免采集的血液因检测不合格而报废。限于采血现场条件,献血前初查多采用快速、简便的方法,灵敏度较低,准确度相对较差。
献血后血液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合格标准,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我国血站的血液检测项目包括:(1)ABO及RhD血型;(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U/L;(3)4种常见的血液传染病感染标志物筛查项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病毒核酸(HBV-DNA)、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病毒核酸(HCV-RNA)、艾滋病毒抗体(抗HIV)和病毒核酸(HIV-RNA)、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全部项目结果均为阴性的血液才“合格”。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需要用两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试剂进行两次检测,任何一种试剂检测为阳性都报告为血液检测“不合格”。
血站血液检测结果与医院检验结果为什么会不一样?
绝大多数情况下,血站与医院血液检测结果是一致的,但也有个别献血者的血液,血站检测“不合格”,医院检测“正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的主要原因有:
(1) 检测方法和试剂不同。不同方法、不同试剂、不同批号试剂的灵敏度、特异性等性能有差异,对低浓度标本、病毒变异株的检出能力不同。如果医院和血站使用了不同的检测方法与试剂,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结果。事实上,血站使用两种试剂进行检测时,就有结果不一致情况。
(2) 检测目的与判定标准不同。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传染病标志物为定性试验,检测值大于临界值判为阳性,小于临界值判为阴性。为防范临床输血安全风险,确保“万无一失”,血站血液检测对灵敏度要求较高,结果判定标准更严格,检测结果在临界值附近的血液可能会被“误伤”。目前我国暂未要求血站实验室对血液传染病项目检测呈阳性的标本作进一步的确证试验,部分“不合格”结果存在“假阳性”可能。
(3)标本因素。溶血、脂血、药物和多种干扰物质,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就一定不健康吗?
当然不是。
ALT >50U/L的血液“不合格”,不能发往临床。导致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有病理性(常见于肝胆疾病),也有非病理性的,剧烈运动、服用药物(如抗生素、他汀类等)、饮酒、毒素及化学品、高脂饮食、劳累和休息不好等都可能使转氨酶增高。体重超标、脂肪肝的人也会有转氨酶增高。
血液传染病项目检测不合格,提示相关传染病的感染,也有可能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假阳性”结果。血液检测结果是献血者血液能否发往临床的依据,不是疾病诊断和健康检查的依据,“不合格”只代表血液不符合临床用血标准,并不等同于献血者不健康或患病。
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怎么办?
如果是转氨酶不合格,在排除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的影响因素后,可以去医院复查,以医院复查结果为准,并听从医生的处理建议。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在去除影响因素、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后,转氨酶可以恢复正常,献血者还可以继续献血。
如果血液传染病项目检测不合格,也不用过分担心,可以通过复查和进一步的补充试验,排除“假阳性”可能。是否健康、是否有经血液传播疾病,应以医院的检查结果为准。医生会根据复查情况和相关检验、检查结果,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综合分析后作出临床诊断和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