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南湖广场的老火车站旁,一辆红色的无偿献血车静静停驻。这里是郑伟建一家人的"热血起点站"。
郑伟建在上班间隙,被献血车上的宣传标语触动。"看到'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这句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他挽起袖子完成了第一次献血。自此,这位铁路职工的作息表里多了一项特殊"班次"。从热血青年到两鬓微霜,20多年间累计献血259次,献血总量达88100毫升。
郑伟建的坚持,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妻子张里珍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在丈夫的带动下,张里珍也踏上了献血之路。“看到他每次献血回来都很自豪,我也想加入,一起为社会出份力。”张里珍温柔地说道。这些年,她累计献血115次,献血总量达30800毫升。每一次的奉献,都是她对爱心事业的坚定支持。
2020年,刚满18岁的郑婉琴在父母陪伴下,将人生第一次献血作为特殊的成人礼。"针头扎进去的瞬间,我突然读懂了爸爸常说的'生命的重量'。"这个00后姑娘短短4年已完成30次献血,6600毫升的青春热血中,跃动着年轻一代的责任担当。
对于郑伟建一家来说,无偿献血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家风。他们用热血汇聚成爱的海洋,让生命的希望在一次次的奉献中延续。这个普通家庭累计献血404次,献血总量达12.55万毫升,相当于30个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他们用滚烫的热血编织出一张跨越两代的生命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