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热血书记”张雪松 | 他,第52次无偿献血

时间:2025-04-18来源:扬州市中心血站作者:殷铭 殷祥婷
春日暖阳倾洒在扬州市文化宫献血屋内,广陵区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委书记张雪松熟练地挽起袖子,完成了人生第52次无偿献血。800毫升全血、98个单位血小板,52次献血记录背后,是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奉献的热忱。从普通社区工作者到全国无偿献血“五星志愿者”,从稀有血型救助组织者到器官捐献志愿者,他用行动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公益人生。
 

2016年,张雪松在时代广场附近完成首次献血。彼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一举动会成为改变人生的起点。“血液若不捐献,最终也会自然消亡。与其浪费,不如让它延续他人生命。”在他看来,献血不仅是公益善举,更是对自我健康的“认证”。
 
2023年起,他坚持每月一次献血,将献血视为“特殊的充电时间”。“一个多小时看似漫长,实则是身心的沉淀。”张雪松笑称,自己献完血从不休息,“献血后照常工作,反而让我更精神。”
扬州市中心血站体采科副科长张涵雪回忆,每当血小板紧缺时,无论多忙,张雪松总会第一时间响应。“他的坚持让我们感动,也带动了更多人。”
 
从“助人自助”到“人人可为” 激活社区公益生态
 
作为社区书记,张雪松深知“身教胜于言传”。他在社区设立无偿献血宣传栏,带领工作人员、志愿者、居民共同参与。旌忠寺社区工作人员牛笑坦言:“以前从没献过血,现在我也成了‘献血新人’。”据了解,旌忠寺社区不少工作人员长期参与献血,辖区居民献血率也有所增长。
 
更令人动容的是,张雪松将公益理念融入家庭。妻子累计献血超4000毫升,成为江苏省“三免卡”持有者;儿子虽是RH阴性“熊猫血”少年,却从小跟随父亲参与公益活动,成长为学校公益骨干。“我希望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双向奔赴。今日他人为你献血,明日你当回馈社会。”张雪松的言传身教,让公益成为家风传承。
 
“熊猫人之家”用温情破解稀有血型困局
 
2018年,张雪松发起成立扬州首个稀有血型线下组织“熊猫人之家”,背后是一段深情的父爱故事。因儿子是RH阴性血,他深知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当孩子需要输血时,陌生人能否伸出援手?这需要情感纽带。”
 
该组织成立后,他策划“熊猫人回家”“寻找熊猫的你”等活动,搭建起稀有血型人群互助平台。一次救助经历令他至今难忘:一名患有母细胞瘤的熊猫血婴儿急需用血,母亲虽为医生却束手无策。“她求助的眼神让我心痛。”张雪松迅速发动成员寻找血源,并通过义卖筹集善款慰问患儿家庭。多名“熊猫人”主动表态:“孩子需要时,我们随时在!”
 
从“热血”到“大爱” 让生命在奉献中升华
 
张雪松的公益版图不止献血。他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协议,将“助人”理念贯彻终生。“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活着时的贡献,更在于离去后的馈赠。”在他看来,社区工作者的使命是“填补社会鸿沟”——无论是医患误解,还是公众对血站成本的质疑,他都通过科普与行动一一化解。
 
“献血需要温度,机器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与人的情感联结。”他常以“跑步搭子”比喻献血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因热血结缘,成为彼此生命的守护者。”这种理念渗透到社区治理中:他推动建立“文明驿站”,提供血型检测、公益咨询等服务,将社区打造成“温情枢纽”。
 
治理有力度,公益有温度
 
在旌忠寺社区,张雪松是公认的“领头雁”。他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将无偿献血、稀有血型救助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治理”双轮驱动。社区工作人员周燕灵感慨:“基层工作不仅是服务,更是价值的传递。”
 
如今,张雪松的故事正激发涟漪效应。扬州多社区效仿成立献血志愿队,稀有血型互助组织覆盖人群超千人。张雪松却始终淡然:“我只是一名普通党员。若每个人都能发一点光,黑夜自会变成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