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热血铸大爱:90后车间工人彭洋芫的十一年献血路与跨国生命救援

时间:2025-04-28来源:赣州市中心血站作者:赣州市中心血站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在公益的道路上无私奉献。90后车间工人彭洋芫,用11年的坚持与热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大爱篇章。从初次献血时的本能善举,到如今跨越国界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他的每一次选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自2013年起,彭洋芫便踏上了献血之路,这一走就是11年,32次献血记录,累计献血量达12600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的“移动血库”,是他赤诚爱心的见证。谈及为何坚持献血,彭洋芫朴实地说:“第一次献血是出于献爱心的一种本能,然后后面觉得献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对自己身体有益还能挽救病人。”这份纯粹的初心,支撑着他在献血这条路上不断前行,用自己的热血为无数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

2022年盛夏,彭洋芫在献血时看到了中华骨髓库的宣传,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报名加入,成了一名志愿捐献者。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决定,会在两年后让他与一名国外友人的命运紧紧相连。2024年11月,彭洋芫得知自己与一名国外患者配型成功,面对十万分之一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概率,他没有丝毫迟疑,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

时间来到今年4月,彭洋芫正式踏上了前往江西省人民医院的旅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在去往南昌的高铁上,章贡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与他交流时,彭洋芫真诚地说:“我真没有觉得什么特别伟大的,反正我唯一的信念就是我一定要配合好他们,让这一次完美捐献,如果需要再次捐献,我也肯定会义无反顾的。因为中国人都讲的就是帮人帮到底嘛。”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坚定的信念,彰显着他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

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彭洋芫感慨道:“这次能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我也很意外,等我恢复过来后还是会继续献血的。”这份对公益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令人动容。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笔者联系他撰写这篇报道时,他表示自己之前献血从未拍过照片。随后笔者还询问了站内的一线护士同事们,她们也说彭洋芫是一个很腼腆的小伙子,之前没有拍摄过照片留念。无偿献血十一载,他一直是低调奉献的热血人士,只为心中那份纯粹的善良与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大爱无疆。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彭洋芫用十一年静默的坚持诠释了真正的“热血青年”。他的故事让人们看见:流水线上的每一滴汗水,都可能浇灌出重燃希望的生命之花;车间里的粗糙手掌,同样能托举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望。这种不喧哗自有声的奉献,正是中国青年对“全球公民”责任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