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不同的战场 同样的守护——以文明之光续写新时代家国情怀

时间:2025-05-07来源:渭南市中心血站作者:渭南市中心血站


        4月25日上午,中共渭南高新区工委、渭南高新区管委会主办的“文明实践‘理’响三秦”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风采大赛隆重举行。杨京娟同志代表渭南市中心血站参赛,她以铿锵之声诠释着血站人的使命担当,更用饱含深情的讲述为城市文明注入了滚烫的生命力。今天,我们特此刊发这篇荣获二等奖的佳作,既为记录这场思想碰撞出的智慧结晶,更期待通过文字的力量,让更多人听见生命接力的动人故事,感受文明实践中那些直抵人心的精神光芒。愿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共同绘就三秦大地文明实践的壮美图景。
        当我们为凌晨街头奔忙的“城市摆渡人”驻足,为急诊室里“与死神赛跑”的白衣身影动容,为烈焰中逆向前行的橙色背影揪心时——可曾听见,千年文明长河中,那些关于“守护”的心跳,正与新时代的奋斗者们同频共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里的战士,用戈矛守护着华夏文明最初的疆土。那片被烽火淬炼的土地上,“保家卫国”的呐喊,早已刻进中华文明的基因——它是张骞凿空西域的驼铃,是苏轼“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更是脱贫攻坚路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今日之中国,文明实践的火种已遍洒三秦大地:外卖骑手用保温箱传递热汤,他们守护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精神;医护人员在无影灯下坚守,他们践行的是“生命至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防员逆火而行,他们诠释的是“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新时代英雄精神;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他们用汗水和成绩诠释着“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平凡身影,都是文明实践的“活教材”,让千年积淀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温暖的光芒。在渭南,有这样一群“新时代采薇者”,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书写着公民道德的新高度:谢克锋,渭南献血第一人,献血次数和献血总量居全市第一。从2004年开始22年累积献血300次,献血总量114200毫升,相当于20 多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积攒的几百张火车票和献血证是他“奉献的勋章”。作为潼关县代字营的一名基层医生,他深知血液对于患者的重要性。从最开始的一个人凌晨5点钟坐着绿皮火车独行献血,发展到现在200多人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每到献血日期,作为队长的他,都会和他的队员风雨无阻的相约来到渭南市中心血站捐献热血。他让“无偿献血”成为三秦大地的文明风尚——这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精神,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德。米登飞,曾经是一名退伍军人,现在是渭南市中心血站采血车司机,23年献血101次。曾经身着戎装的他,为的是心中那份纯粹而炽热的家国情怀,如今踏上献血车,为的是让社会多一份温暖与关怀;曾经守护国土的绿色军装,如今换成传递希望的“志愿红”,不变的是他那份“退伍不褪色”的家国担当。他们用行动证明:公民道德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一次挽起袖子的热血赤诚,每一次挺身而出的平凡坚守。当我们为这些故事感动时,是否看见自己的影子?给晚归的外卖员留一盏灯,是友善的微光;对医护人员说一声“谢谢”,是文明的暖流;在献血车旁停下脚步,是奉献的星火;为运动员说一声加油,是激励的号角。这些瞬间,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都是中国梦最鲜活的拼图。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而这份梦想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文明的践行者、道德的传承者。我们应当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扎根心底;像“三秦楷模”那样,把个人奋斗融入“国之大者”,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守护的战场”;用志愿服务温暖社区,让千年家国情怀在“理响三秦”的热潮中焕发新生。不同的时代,同样的赤诚——战士守护国土,我们守护文明;古人守护炊烟,我们守护希望。当千万个“微行动”汇聚成江海,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磅礴的力量!让我们以热血为墨、以行动为笔,在各自的“战场”上书写:我站立的地方,就是文明实践的阵地;我守护的方向,就是中国梦绽放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