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哥”来献血,友谊的小船再“加码”......5月30日上午,文峰街道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活动刚开始,这里便人潮涌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公益事业的热忱与期盼。在人群中,有一家三口、有好友、有同事,他们互相打趣、互相鼓劲,眼神中流露出坚定的信念。一位朋友面带微笑地说道:“跟‘张哥’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奉献了爱心,还让我们的友谊更加牢固。”
初次献血:军旅生涯中的热血抉择
回忆起第一次无偿献血,那时候的崔岭才19岁。崔岭在部队期间,有一天突然听到班长紧急召集:“谁是O型血?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急需输血!”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报名参加。那时的他虽从未经历过献血,但军人 “救人至上” 的使命感早已刻入骨髓。“当时什么都不想,就想着献血救人”,崔岭略显紧张地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看着血液顺着导管流入血袋时,内心涌起的不仅是初次献血的忐忑,更有 “用自己的力量挽救生命” 的坚定。这次经历成为他无偿献血之路的起点,也让 “奉献” 二字在青春岁月中留下深刻烙印。如今,崔岭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新兵,而无偿献血早已成为他生活中的常态。
此次献血,崔岭不是一个人,他和好友黄睿相约献血,友谊的小船再“加码”。黄睿的初次献血,源于一场与家人生命紧密相连的 “考验”。“那时家里人在上海看病,需要用血,通过医生了解了一些献血政策”,黄睿有“晕血症”家族史,曾经看到输液管里的血液都会眩晕,但恐惧在守护家人面前逐渐溃退。这次特殊的经历,让黄睿对无偿献血有了截然不同的认知:曾经,她是 “需要血液拯救家人” 的受助者;如今,她成为 “用血液守护他人” 的奉献者。家族的晕血症没能阻挡爱的本能,反而让这份奉献更显珍贵—— 就像她自己所说:“当你知道每一滴血都可能成为别人的希望时,恐惧就会被更强大的力量推开。”
跟着“张哥”去献血 双重生命守护者
2016 年,34岁的张流清第一次走进献血屋。透明的采血袋、消毒水的气味、医护人员的轻声引导,构成了他对 “生命奉献” 的初印象。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时,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与 “生命拯救” 结下更深的羁绊。“我是在献血时,登记加入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库,2020年初,我接到了配对成功的信息,非常意外”,张流清接到这个电话显然是一脸茫然,但却没有犹豫,一句“我愿意,随时可以准备”。这个决定的背后,是献血经历沉淀的信念。2020年5月12日, 历时3个半小时,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张流清成功捐献了324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这份沉甸甸的“生命厚礼”,被输入一名与他素不相识的外省白血病小伙子的体内。张流清成为扬州市第35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截至目前,张流清累计献血九次,每次400 毫升。他笑称自己的手臂 “已经和采血针成为老朋友”。每次献血,妻子和女儿都陪伴在身边,看着他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献血,妻子眼中满是理解与支持,女儿则用懵懂纯真地眼神仰望着父亲。在张流清的影响下,妻子闺蜜杨莉芳也开启了第一次无偿献血之旅。“我早知道张哥献血事迹,今天正好有空,便随他一同前来。这是我第一次献血,感觉非常棒。”杨莉芳表示,平时大家都爱称呼张流清为 “张哥”,不仅因为他总能用幽默化解紧张,更因为他的故事里藏着热血与大爱的双重力量。
或许这就是公益最动人的模样:不是孤军奋战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群人笑着、闹着,把善意变成日常,让温暖有了具象的形状。无论是“张哥”,还是崔岭,都传达着无偿献血的“正”能量,传递着“热血”的铁骨力量。当天,文峰街道共有69人成功献血,献血量达23030毫升,血小板4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