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为生命枢纽注入热血——血站人的6.14行动宣言

时间:2025-06-24来源: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作者: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25岁金昕:成分科里走出的热血传奇,荣膺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
        在南充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成分科,有这样一位“95后”姑娘——25岁的金昕,工作时是认真负责的科室员工,生活中则化身为传递生命希望的热血战士。日前,她凭借连续三届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优异成绩,一举摘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自18岁成年起,金昕便开启了“热血征程”。7年半时间里,她累计献血180次,血小板捐献360治疗量,总量达72000毫升,相当于14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作为血站员工,她比普通人更懂得血液对生命的意义,也更坚定了持续奉献的决心——下班后直奔献血屋、周末推掉聚会奔赴捐献点,甚至在疫情期间戴着口罩完成捐献,献血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份坚持让金昕收获了20余项国省市级荣誉:从“四川好人”“南充青年五四奖章”,到登上央视频分享故事、三次亮相“学习强国”平台,她用热血书写的青春故事感动无数人。面对荣誉,金昕始终谦逊:“在成分科每天见证生命的重量,让我更想通过献血为患者多尽一份力。未来,我会继续在岗位与献血路上并行,让热血照亮更多生命!”
   方向盘与针头间的热血里程:驾驶班班长赵曙光的25次生命续航
        作为驾驶班班长,赵曙光用25次挽袖献血划出9700毫升的生命轨迹——从2012年铜奖到2023年金奖的十年进阶,他把献血证写成与方向盘并行的“温暖里程表”:消毒棉擦拭手臂的声响,恰似发车前检查仪表的规律节奏;止血棉签按压的十分钟,如同等待车辆预热时的耐心坚守。
        当同事们在调度室安排出车任务,他总会在午休时走向献血车;9700毫升热血足够为38位患者续接生命旅程,而他驾驶座旁的抽屉里,献血证与行驶证并排躺着,像两枚特殊的“通行证”。“握方向盘要稳,伸手臂也要稳。”他指着金奖证书笑言,“开车是把人安全送到目的地,献血是把生命的希望送到需要的人身边,都是‘在路上’的奉献。”
        调度板上的出车记录里,他的名字常与“献血车”路线重叠。其他司机讨论油耗时,他总提起“人体血液180天就能更新”的知识:“就像车辆需要定期保养,热血也该流动起来才有价值。”那些针眼连成的轨迹,比任何驾驶里程都更贴近生命的脉络——在换挡杆与止血带之间,他用二十五年光阴证明:真正的“老司机”,既能掌控方向盘的方向,也能让热血奔涌向生命最需要的地方。
    从咨询台到分离机:成分科工作人员黄晓芳把奉献写成了双行诗
        黄晓芳的办公桌抽屉里,并排躺着两本献血证。25次捐献7900毫升的记录旁,是家属7800毫升的献血单,两个人今年都憋着劲冲金奖。成分科的操作间里,她总盯着分离机的显示屏,看红色血液分层成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这些经她手制备的成分,最后会变成临床病历里的“救命符”。
        同事们都知道她的“双段工龄”:在采一科的12年,她守着献血屋的登记台,看着来献血的年轻人变成带着孩子的中年人,好些人后来拿了金奖、终身荣誉奖;转到成分科的6年,她对着显微镜核对每一份血液的参数,常常对着制备好的成分袋轻声念叨:“这袋血浆得去烧伤科,那袋血小板得快送急诊。”
        午休时家属来送午饭,俩人站在走廊墙角算数字:“你差200毫升,我差400毫升,下个月再献一次就够了。”旁边新来的实习生问怎么坚持这么久,她指着献血大厅笑:“你看那个总来的大爷,我刚来上班时他就来献,现在他儿子都开始献了——这事儿就像传接力棒,咱们接着跑就是了。”
    侠骨热血:供血科工作人员蒋素珍的24次热血出鞘
        当练功服与工作服在衣柜并列悬挂,蒋素珍用24次挽袖划出刚柔并济的生命弧线——7600毫升热血如武者挥剑般利落奔赴生命战场,2014年金奖的锋芒与2023年铜奖的坚守,恰似她习武时刚劲与柔韧的双重境界。
        压腿练功的清晨,她的“热身项目”是核对献血间隔;武术套路里的“气沉丹田”,在献血车上化作“手臂放平”的沉稳姿态。武者讲究“内练一口气”,她却让这口气化作流淌的热血:“出拳是守护安宁,献血是托举生命,都是该做的事。”7600毫升数字背后,是38位患者的生命续章,更是她用武者精神刻进血管的“侠之大者”。
        剑穗未染尘,针头已含情。当别人问起练功与献血的共通点,她指尖轻叩献血证笑言:“都是用自己的力量,在人间写‘守’字——守一方健康,也守一颗热血未冷的心。”臂弯仍有挥剑般的利落,而那些针眼连成的轨迹,比任何武术招式都更贴近生命的脉络。
血站里的热血摆渡人:马卫与7400毫升的生命契约
        作为血站送血室工作人员,马卫用25次挽袖献血的坚持,在岁月里刻下7400毫升的滚烫印记——那是从2016年铜奖到2023年银奖的十年跨越,是针头刺入皮肤时“再帮一个人”的朴素念头,更是把“奉献”熬成日常的无声坚守。
        当同事们在操作台分拣血袋,他的“日常操作”是走向献血车的脚步;当献血证从薄变厚,他总说“每100毫升都是给生命的备用钥匙”。7400毫升热血足够为30多位临床患者点燃希望,而他袖口的针孔,早已成为穿在身上的“隐形勋章”——在血站的白大褂下,这是比任何工牌都更贴近初心的标识。
        他熟悉每一袋血液的接收流程,更清楚针头刺入皮肤时的温度。“每天经手那么多血袋,自己献一次,才更懂生命的重量。”当其他工作人员整理入库记录,他的备忘录里永远标注着下一次献血日期。这不是英雄主义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个血站人用半生光阴,把“平凡”写成“不凡”的注脚——在接收血液的操作台与献血椅之间,他用双重身份诠释着:真正的热血,永远流淌在懂得生命价值的人血管里。
   案头与针头间的双重坚守:办公室主任邓刚的热血方程式
        当公章在文件上落下规整的印泥,邓刚的另一只手正挽起袖口露出熟悉的针眼——他用18次献血7000毫升的坚持,在日程表与献血证之间织就双重奉献的经纬。从2020年铜奖到2023年银奖的进阶,恰似他处理公文时的严谨:把“献血日”设成比会议更优先的待办事项,让止血棉签与回形针在抽屉里成为特殊的“办公用品”。
        办公室里他是统筹全局的管理者,献血车上他是卷起袖子的“老熟人”。7000毫升热血足够为28位患者点亮生命灯盏,而他处理文件的指尖同样温热——批文件要算清数字,献血更要算准能帮多少人。”同事们常看见他在午休时走向献血车的背影,像提交紧急报告般准时:“当主任要对工作负责,当献血者要对生命负责,都是该扛的担子。”
        办公桌抽屉里,银奖证书与一叠待批文件并排躺着。他说:“每次按紧止血棉的十分钟,其实和处理文件一样需要专注——只不过这次,我在听自己的血和另一个生命说‘别着急,我来了’。”臂弯里的热血始终奔涌如晨光,让“办公室主任”的标签之外,更有一枚用岁月淬炼的“生命摆渡人”勋章。
   算盘与针头间的热血等式:财务科科长王敏的18次生命注脚
        作为财务科科长,王敏用18次挽袖献血让6400毫升热血成为生命的摆渡船——从2020年铜奖的微光,到每次献血时“再试一次”的笃定,她把算盘上的精准计算与针头下的温柔奉献,织成了双重坚守的经纬。
        6400毫升在财务账本上是严谨的数字,在她臂弯却化作托起生命的羽翼。铜奖证书夹在报销单与预算表之间,像一枚特殊的书签:“算清每一笔经费是职责,算准能帮多少人是心之所向。”她处理发票的指尖同样温热,按紧止血棉时的专注,堪比核对应付账款时的严谨。
        “财务科要算经济账,可生命的账更不能含糊。”她指着献血证上的盖章笑言,“每次盖章都像在财务系统里点‘确认’,确认一份生命的托付。”在算盘珠子与止血棉签之间,她的臂弯划出奇妙的平衡:那些针眼连成的轨迹,比任何财务报表都更清晰地记录着——真正的财富,是血管里永远奔涌的温热善意。
热血科研与生命共振:输血研究室主任杨松的18次生命续章
        作为输血研究室的主任,杨松把18次挽袖献血写成双重奉献的方程式——5600毫升热血从臂弯流向临床,相当于为22位患者续接生命的齿轮,而他办公桌上的研究报告里,正解析着同样的生命密码。2010年铜奖的光芒未褪色,他的手臂既是科研数据的样本,更是献血车上最熟悉的“活坐标”:消毒棉擦拭的凉意里,藏着“下一次还能来”的朴素信念。
        在实验室分析血液成分的指尖,同样温热地按紧过止血棉签。5600毫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他用近十五年光阴熬制的生命汤药——针头刺入时的坦然,让铜奖证书有了体温。“做研究是为了让血液发挥最大价值,自己献血是最直接的践行。”他指着显微镜笑言,“目镜里的红细胞在流动,就像每次献血时能听见的生命回声。”
        办公抽屉里,研究报告与献血证并排躺着。杨松主任用肩膀扛起双重分量:左肩负着科研攻关的使命,右肩担着“再帮一个人”的坚持。那些由针眼串成的轨迹,正在岁月里长成比任何学术勋章更贴近心跳的生命纹路——在实验室与献血车之间,他用科研思维解构热血的意义,更用身体力行诠释着“医者仁心”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