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来自顺德的爱心奶爸刘健毅躺在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鲜红的血液在仪器中循环分离。这一刻,他14年的爱心长跑,迎来了最动人的冲刺——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历经5个多小时,他成功捐献39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全国第20243例、广东省第2342例、顺德区第4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热血初心,从高考结束那年开始
2011年夏天,刚结束高考的刘健毅走进顺德区中心血站,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当时既紧张又兴奋,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14年。”大学期间,他不仅定期献血,还带动室友们一起加入献血队伍。“我们宿舍成了‘热血宿舍’,经常组团去献血。”这份爱心如同涟漪,在他身边不断扩散。
2.爱心升级,从全血到成分血的跨越
2017年,刘健毅完成了献血路上的重要跨越——首次捐献成分血(捐献单采血小板)。同时他还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加入中华骨髓库。他当时就想,如果能匹配成功,一定会兑现承诺。
3.生命来电,一通跨越8年的电话
今年4月,一个电话打破了刘健毅平静的生活。曾经一起去献血的老友突然来电:“顺德区中心血站找你!你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原来,血站一直联系不上更换号码的刘健毅,辗转通过8年前的献血伙伴才找到他。
“接到电话那一刻,我心跳加速。”刘健毅说,“就像等待了多年的约定终于要实现。”而此时,他已是一个6个月大宝宝的爸爸,需要照顾家庭。家里人担心捐献会对后续生活有影响,但他从未动摇救人的决心。
“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就像献血一样安全,不会影响健康。”他反复向家人解释,“而且对方可能也是个孩子的父母,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妻子说:“看他这么认真,我特意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看到很多捐献成功的例子,也开始打消了疑虑,慢慢被他的坚持打动了。”
4.为爱“髓”行,妻子的全程守护
从捐献前的体检到捐献当天,妻子一直全程陪伴。采集当天,她用行动支持丈夫的决定。“等孩子长大了,我要告诉她,爸爸是个救人英雄。”5小时的采集结束后,刘健毅虽略显疲惫但笑容灿烂:“就像一次长时间的血小板捐献,想到能救人,一切都值得。”
14年来,刘健毅累计献血17次(全血4800毫升、单采血小板5个治疗量)。如今,他又用造血干细胞捐献诠释了大爱真谛。“捐献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愿意站出来。”刘健毅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消除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误解,“现在通过外周血采集,科学又安全,更能挽救一个生命甚至一个家庭。”
每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都是一场跨越生命的接力。在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血液病患者,因找不到合适配型而徘徊在生死边缘。加入中华骨髓库,意味着您将成为他们生命延续的希望之光。您的一个善举,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为濒危生命带来重生的可能。期待您加入守护生命的行列,共同书写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