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提到共产党员吴国荣老师无偿献血的缘起。这期,让我们再次聆听吴国荣老师的动人讲述,一起见证他如何将热血初心化作推动顺德区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持久力量。
政策颁布:打破有偿献血旧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之前,有偿献血的现象在顺德仍大量存在。那时我去献血常常感到不自在,生怕被人误会是有偿献血,因为无偿献血的行为尚未被大众理解和接受。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后,这份不被理解的坚持终于迎来了转机。
作为高中教师和学校教导处管理者,我利用课余时间,向高二、高三学生传授无偿献血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无偿献血的作用和意义。在我的积极动员下,有些年满18岁的学生会和老师相约周末一起去献血。顺德区中心血站也积极配合,有时派面包车接送学生,有时直接将献血车开进学校,让爱心传递更为便捷。
建言献策:助力无偿献血事业发展
1998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前夕,顺德区中心血站邀请了我和一批早期的无偿献血爱心人士开展座谈会。会上,大家围绕“如何让顺德无偿献血100%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展开了热烈讨论。我与受邀嘉宾积极交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地提出一系列建议:
1.强化宣传,借鉴香港经验,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传播力量;
2.精准动员,把无偿献血活动集中在高中、职中、机关、医院、工厂等年轻人多的地点;
3.流动服务,深入顺德区各镇街开展流动宣传和采血活动;
4.政策支持,呼吁政府加强组织协调,提升采血硬件水平。
5.媒体助力:榜样力量激发社会共鸣
媒体助力:榜样力量激发社会共鸣
1998年9月11日,《顺德报》头版登载了一篇关于我的献血报道——《吴国荣是这样过教师节的》,当时在伦教教育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更进一步激发了高中学生的献血热情。
1999年10月,在顺德大良钟楼公园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一周年宣传大会上,我与陈兆满两人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发言。当天,我在台上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献血心得,现场众多市民深受触动,会后纷纷在签名布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姓名,表达参与无偿献血的坚定决心。现场气氛热烈,当时在场所有人似乎预见了顺德无偿献血事业即将迎来春日曙光,我的心里也充满希望和喜悦。
2004年,《南方日报》推出《顺德出了88名献血英雄》的专题报道,深入采访了郑慧仪和我等无偿献血积极分子,展示顺德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与典型案例,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勇敢尝试:开启成分献血新征程
2001年4月25日,顺德区中心血站来电约我去捐献单采血小板。我在电话中得知血站新增了一台血小板采集设备,单独采集血小板可以给患者止血,对捐献者没有伤害,血站询问我是否愿意尝试捐献单采血小板,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日,我向学校请假后,冒雨前往顺德区中心血站,在医护人员专业而且细致的服务下,顺利完成了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经了解,捐献全血的间隔期是六个月,而单采血小板捐献间隔期仅为半个月,因此我加入到了捐献单采血小板的队伍中,逐步加快献血频率。
从1997年的第一次挽袖,到1998年见证无偿献血在顺德生根发芽,吴老师的脚步从未停歇。然而,他深知,一个人的热血终究有限,唯有将这份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才能让爱延续。当他在课堂上看到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一个念头悄然生根:或许,讲台之外也能成为传递生命力量的另一个“采血点”?
下期,我们将走进讲台之外的吴老师,看他如何将热血精神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又做出了哪些令人敬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