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献血者会好奇献血小板的时候机器上会挂好多袋子都分别有什么作用呢?这些袋子从左往右分别是全血袋、血浆袋、红细胞袋,透明的是生理盐水,红色袋子是血液保存剂,后两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同确保采集过程的安全、顺利和有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都有什么作用吧。
1. 血液保存液(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抗凝剂的主要成分是枸橼酸钠。它通过螯合(结合)血液中的钙离子来发挥作用。钙离子是凝血级联反应中多个步骤必不可少的辅因子。没有足够的钙离子,凝血过程就无法有效进行。使用方式:抗凝剂在血液被抽出的瞬间就按精确比例与血液混合(通常是在采血管道的抗凝剂接口处混合),确保血液在整个体外循环过程中(包括离心分离和管道输送)始终保持液态,不会凝固。有人担心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呢?其实抗凝剂只在体外循环中起作用。有少量枸橼酸钠会随着回输的血液和液体进入体内,但人体肝脏可以快速代谢它,肾脏也能将其排出。在规范操作下,使用的量是安全的。偶尔会有较敏感的人可能会在捐献过程中或之后出现短暂的口周或指尖发麻(与枸橼酸钠引起的暂时性低钙有关),工作人员会提前提供钙剂来缓解。
2. 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维持血容量和稀释。①补充血容量: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机器只分离并保留血小板和少量血浆,而将大部分红细胞、白细胞和大部分血浆回输给献血者。在机器管道和分离杯中会残留少量血液,为了补偿这部分丢失的液体量以及用于冲洗管道的液体,需要在回输阶段输入生理盐水。防止因血容量轻微减少而可能引起的头晕等不适。②冲洗管道:在回输血液成分的最后阶段,需要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将管道内残留的血液成分尽可能彻底地回输给献血者,减少血液浪费。③稀释作用:在回输过程中,生理盐水也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降低回输血液的粘稠度,并进一步稀释可能残留在管道中的微量抗凝剂。
生理盐水是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是最安全、最常用的静脉注射液。输入后,其中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很快被身体吸收和调节,最终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这两者协同工作,确保了血小板捐献过程对血液成分的有效分离、对献血者安全的保障以及对宝贵血液成分的最大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