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清晨8点,太阳已像个火球般炙烤着大地,窗外的蝉鸣此起彼伏,织成一张燥热的网。株洲市中心血站机采室内却透着微凉的静谧,44岁的刘菊林半躺在采血椅上,手臂上的针头闪着微光,鲜红的血液正顺着透明管路缓缓流动——这是她人生中第101次献血,也让她成为株洲80后女性中首位达成百次献血的人。采血前的颁证仪式简单而郑重,血站党总支书记、站长聂少林将鲜花递到她手中时,她的脸颊泛起腼腆的红晕,指尖轻轻拂过花瓣。花朵映衬下,她整个人都仿佛散发着光芒。
株洲市中心血站党总支书记、站长聂少林为刘菊林送上鲜花
时间倒回2000年,还是株化子弟的刘菊林在街头偶遇献血车。那时的她刚参加工作不久,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好奇与热忱,撸起袖子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全血捐献。“当时只知道一年能献两次,没想过这一献就是25年。”她后来笑着回忆。改变发生在2001年。小她两岁的妹妹被确诊白血病,病床前一袋袋陌生爱心人士捐献的血液,成了妹妹生命延续的希望。“看着妹妹苍白的脸,我突然明白那些血袋有多重要。”从那天起,她的献血本上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别人帮过我,我也得帮别人。谁家里还没个急着用血的时候呢?”
起初,父母总在电话里念叨:“女孩子家瞎折腾啥?身体垮了咋办?”她不顶嘴,只是每次献完血都把体检报告给老人看,用20多年硬朗的身体证明:“你们看,我这不是好好的?”2014年起,她开始捐献成分血。从此,每隔半个月,血站机采室的医护人员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因为成分血捐献时间较长,因此,每次献血前,她都会提前一小时到石峰区检察院的办公室,先处理好手头上要紧的工作,再匆匆赶来血站。“领导同事都很支持我,我从没为这事耽误过工作。”她说话时,眼角的笑纹里盛着踏实。“虽然献血好像是我在付出,但我也感谢献血,它让我更自律。”曾经的她,也爱和朋友K歌到深夜、在路边撸串到凌晨。如今为了保证血液纯净健康,她与深夜喧嚣彻底告别:晚上10点半前准时入睡,戒掉了宵夜,与垃圾食品更是绝缘,抽屉里零食少了,冰箱里永远新鲜的蔬菜比外卖单多。“为了血液合格,逼着自己自律起来,生活特别规律,整个人的状态也很好。”
面对记者,她总说自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就是这个自称“普通人”的女性,用25年的时间,在献血本上写满了滚烫的记录。当被问及坚持的秘诀,她望着窗外的阳光认真地说:“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习惯了。谁都能做,就看愿不愿意伸手。”采血针拔出的瞬间,她指尖稳稳按住针眼。此刻,机采室的空调风轻轻吹动她鬓角的碎发,窗外的蝉鸣依旧聒噪,但这间屋子里,正有一份无声的温暖在悄悄生长,顺着血管里流淌的善意,奔向那些等待光亮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