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二十年投递路,百次热血情——记杭州送报员李秀云的爱心长跑

时间:2025-07-26来源:浙江省血液中心作者:浙江省血液中心
       清晨五点半,杭州拱墅区的街巷还浸在薄雾里,李秀云已经踩着露水出了门。她熟练地将一捆捆报纸搬上电动三轮车,用帆布仔细盖好,车把上的小灯在晨雾中亮成一点暖光。这位51岁的送报员,今天除了完成熟悉的投递路线,还有一个特别的行程——去血液中心完成她的第100次成分血捐献。
        一份报纸与一袋热血的约定
       2003年,李秀云从老家来到杭州,成了一名社区送报员。每天凌晨起床、傍晚收工,风雨无阻的投递生活里,她总想着“给这座收留我的城市多做点啥”。2004年春天,她在送报途中经过武林广场的采血点,看到“无偿献血”的宣传海报,犹豫片刻后走了进去。
       “第一次献全血,回来路上总琢磨,这点血能帮到谁呢?”李秀云记得,那天她把报纸送到某医院时,刚好看到护士推着血袋进病房,突然就觉得“自己做了件顶实在的事”。从那以后,她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要身体允许,到了献血间隔期就去血站献血。
        后来,了解到成分血(血小板)的临床需求同样大,且捐献间隔期更短。李秀云当即决定改献成分血。“献血小板得躺一个多小时,刚开始怕耽误送报,就跟站长商量把上午的投递路线提前。”如今,她的送报时间比同事早半小时,就是为了每月能挤出时间去中心献血。
       街巷里的“热血信使”
       22年投递路,李秀云负责的片区换过三次,但她的献血证攒了厚厚的一沓。中心的护士都认得这位“李大姐”:每次来都穿得干干净净,献完血坐一会儿就匆匆离开,嘴里说着:“报纸还等着送呢。”
      送报途中,李秀云的三轮车斗里总放着几本献血宣传册。遇到晨练的老人、开店的店主,她就趁递报纸的功夫多说几句:“献血小板对身体没啥影响,还能帮人,多好。”在她的带动下,片区里有8户居民成了固定献血者,杂货店的张老板就是其中之一:“李大姐天天风里来雨里去,还想着帮别人,咱也不能落后。”
      平凡里的坚守最动人
      下午两点多点,完成投递工作的李秀云走进血液中心。躺在采血椅上,看着自己的血液通过导管流入血细胞分离机,再将血小板收集起来,她的眼神格外柔和。“你看,这血小板能救急,比送报纸还快。”她跟旁边的护士打趣。
      当第100次献血证递到手里时,李秀云轻轻摩挲着封面上的烫金大字,又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的布包里——那里还装着今天的投递清单。“也没啥了不起的,”她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就像送报纸,每天多跑一步,就能早一分钟到读者手里;多献一次血,说不定就多一分希望。
        献血完,李秀云的送报车再次穿梭在熟悉的街巷。车斗里的报纸散发着油墨香,车把上的小灯已经熄灭,但阳光洒在她身上,像给这位“热血信使”镀上了一层金边。她的路还在继续,就像那些通过她的血液获得新生的故事,在这座城市里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