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骄阳似火,心扉却畅享人间幸福!上午骑着车奔赴县城人民医院大门口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无偿献血”。返回的路上热浪滚滚迎面来袭,大自然似乎是个大蒸笼。回想着幸福是什么?曾听闻过有人说过幸福是衣食无忧,幸福是收获爱情故事,幸福是酒桌棋牌室的消遣,幸福是畅游名胜风光的惬意……而我觉得幸福就是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能为他人延续生命从死神擦肩而过的幸存者而感到幸福!深信人间有大爱,人间有真情!”
刚刚完成一次无偿献血、顶着七月酷热骑车回家的鲍社昌,在朋友圈里动情地写下了这段话。这份在热浪中升华的幸福感悟,正是这位62岁退休教师八年如一日坚守“生命之路”的动人心声。
七月正午,热浪如蒸。62岁的退休教师鲍社昌熟练地跨上自行车,从婺源县清华镇的家中出发,目的地是县人民医院旁的献血点。这条路,他已默默坚持骑行了整整八年,总里程无法估算,只为献上一份滚烫的热血。他的车轮,一次次碾过风霜雨雪,也碾出一条由爱心铺就的“生命之路”,这条路的故事,始于一次病床前的凝望。
7月23日鲍社昌来到婺源献血点献血
缘起:病床前的承诺与坚守
帮助他人是鲍社昌老师一生的写照,早在20多年前,他就想着献血帮助他人,可由于血压偏高没能如愿,于是他加强了锻炼,盼望着早一日加入献血爱心队伍。2016年,鲍老师的母亲在婺源县人民医院住院。守在病榻旁,目光凝视着输血袋里那缓缓流淌的红色液体,他深受感触:“那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一袋血对于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人意味着什么。”彼时,他的血压已经稳定下来,压在心头多年的愿望终于到了可以实现的时刻。他第一时间走进献血车:“想到或许能帮到像母亲那样急需输血的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去做!”一颗深埋多年的爱心种子,就此破土而生。
坚持:风雨兼程的“爱心日历”
从2016年起,鲍老师的献血行程从未间断。从家到献血点这二十余公里的路途,成了他特殊的“爱心日历”。无论是寒风刺骨的冬日清晨,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每当献血间隔期满,他总会准时出现在熟悉的献血点。八载春秋,风雨无阻的骑行背后,是对生命的庄重承诺。这份坚持,源于一份最朴素的信念。当被问及动力时,鲍老师的回答简单而温暖:“每次献完血,感觉身体反而更轻松了。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血能实实在在地帮到别人,心里就特别踏实。”他的献血义举不仅体现在行动上,也时常流露在字里行间——他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献血心得和这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纯粹满足感,这些文字无声地感染着许多人。
转机:“夕阳红”热血的再燃
2024年,按照献血规定,年过60岁的鲍老师不得不遗憾地暂停了这项坚持多年的公益事业。然而,这份失落在今年年初被《江西省献血条例》修订的春风彻底驱散——献血年龄上限延长至65周岁!这意味着,他这份滚烫的“夕阳红”热血,又有了继续奔涌向前的可能。“我又可以继续献血了!这感觉太好了!”鲍老师兴奋不已。政策的暖流,让这位老教师的爱心之路再次延伸。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持之以恒的奉献也获得了肯定——在坚持献血的历程中,他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这张奖状是对他无声大爱最好的注解。
影响:爱心“火种”的燎原效应
在清华镇中心小学任教时,鲍老师就是无偿献血的“活教材”。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常在同事间分享献血感受和点滴感悟。“有人担心献血影响身体,我就现身说法:你们看,我血压稳了,六十多岁了还能骑这么远的路来献血呢!”他的亲身示范、乐观态度和朴实分享,如同点点火种,点燃了身边人的热情。在他的积极影响下,多位老师也陆续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
即使退休了,鲍老师依然心系献血公益,时刻关注着相关动态。他充满期盼地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政策也允许,我真想一直献下去。能帮助他人,是最大的福气。”
这位骑行了八年“生命之路”、坚持分享感悟的退休教师,用他的热血与坚持,在平凡的岁月里,书写了一份不平凡的人间大爱。他骑行的车轮,仍在继续向前,载着永不褪色的爱心,朝着希望的远方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