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血液“探秘”进血站 公益种子播心间

时间:2025-07-31来源:台州市中心血站作者:献血服务科


       7月22日上午,台州市中心血站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访客”——41名来自台州各地的中小学生,在家长与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血站开放日”探究一袋血液的神奇之旅。通过科普课堂、互动问答和实地参观,孩子们近距离触摸无偿献血的公益温度,也让“珍爱生命、奉献爱心”的种子在心中悄然扎根。
 
“科普课堂里的热血启蒙”
       活动伊始,一场生动的“血液知识科普小课堂”拉开序幕。血站工作人员用动画短片,向孩子们讲解血液的各种成分:“红细胞像‘运输兵’,负责运送氧气;白细胞是‘卫士’,能抵抗病菌;血小板则是‘修补匠’,伤口止血全靠它!”充满童趣的动画搭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孩子们看得入神。
       在随后的知识问答环节,孩子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献血的间隔期是多久?”“血型一共有多少种?”面对血站工作人员的提问,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
 
从采血室到血库的“生命旅程”
       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启了实地探秘之旅。他们首先来到采血室,穿过整洁的大厅,孩子们看到献血者正躺在采血椅上捐献单采血小板,医护人员正规范地进行采血操作。“我看叔叔阿姨们一点都不紧张呢!”几个年纪较小的同学小声说着,医护人员笑着解释:“因为献血是安全的,而且能帮助需要的人,大家都是带着爱心来的呀。”
 
       走进成分制备科,离心机高速旋转的声音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围在离心机前,看着工作人员把经过离心之后的血袋取出来时,血液已经被分成了黄色和红色两部分。然后又经过成分分离机进行制备,一袋血液就被制备成红细胞和血浆两种成分血。“这样可以让一份血液帮助到更多病人,实现一血多用。”听着讲解,孩子们不时发出惊叹。
 
       最后的血库探秘更是让孩子们大开眼界。成品库里整齐存放的红细胞、血浆,严格的温度监控设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血液保鲜”的严谨。“原来血液的保存要求这么高啊!”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知道,每一袋血液从采集到发往医院,要经过这么多道“安检”。
 
童言童语里的“爱心感悟”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装满了新发现,也多了一份对无偿献血的理解。当被问及时,学生李杭轩说:“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一袋血要经过这么多流程才能用。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像叔叔阿姨们一样去献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学生陈研妤则认真地说:“以前总觉得血液离我们很远,今天才明白它有多宝贵。以后我不仅要自己献血,还要告诉身边的人,献血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活动中,不少家长全程陪同,与孩子共同学习。家长胡茜茜一边认真听讲解,一边也不断向血站讲解人员提出自己的疑问。“我早就想了解献血知识了,这次跟着孩子来,真是机会难得。”她坦言,自己因身体原因无法献血,一直深感遗憾,但在活动最后,听到孩子们一起喊出“无偿献血,拯救生命”的口号时,内心备受触动。“刚才参观结束,我立刻给老公打了电话,让他有空就去献血。”胡茜茜笑着说,“虽然自己没机会,但能鼓励家人参与,也是在传递这份爱心。”
 
“让公益的种子从小发芽”
       “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台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部组织人吴燕芸说,我们联合台州市中心血站举办此次活动,正是希望打破“无偿献血”在青少年心中的陌生感。“课本里的‘公益’是抽象的,但走进血站,看献血前如何做检查、采集后的血液如何分离、血液如何恒温储存等,这些真实的场景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奉献’的力量。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实践课,让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更能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意义,让爱心从少年时代就成为一种习惯。”
 
       台州市中心血站活动负责人周朝桢介绍,“血站开放日”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余年,成为血站连接公众的重要桥梁。“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课堂外的科普教育;对我们而言,是在播撒公益的种子。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类活动向大众展示一袋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了解无偿献血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