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2025·我的热血人生 罗涛的热血征程继续“酷”下去

时间:2025-08-01来源:台州市中心血站作者:献血服务科

 


 

2025年7月15日,罗涛再次来到台州市中心血站的采血大厅,第57次为爱挽袖。作为一名中职工科教师,他的献血总量已悄然累积至21400毫升。当被问起其中的坚持,罗涛淡淡回应:“只是默默做一件小事罢了。”然而,这“小事”背后,却是一条被思索与热爱照亮的漫长路径。

从2015年第一次和同学相约献血,到如今累计献血总量达21400毫升,罗涛的“热血人生”早已和教书、跑步紧紧缠绕在一起。而2025年,他只想让这份“酷”继续下去。

从“遥远”到“亲近”:一部纪录片点燃的热血初心

“第一次献血是大一,已经是件挺遥远的事。”罗涛笑着回忆,那之后他中断了献血,直到几年后,一部纪录片重新拨动了他的心弦。

2019年,临近毕业的罗涛偶然看了纪录片《人世间2》,其中关于血液紧张的片段,像一颗石子投进他心里。“镜头里那些等待血液的病人,还有医护人员焦急的眼神,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说,那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血液不是医院里冷冰冰的药水,而是能串联起生命的纽带。“临床用血的每一滴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那会儿才明白,献血不是‘遥远’的事,是能为身边的陌生人做的最实在的事。”这份认知像颗种子,在他心里慢慢发了芽。

2022年,罗涛再次开始了他的献血之旅,这一次他选择了坚持,三年多时间捐献单采血小板54次。“看着自己的血液能变成救命的力量,突然觉得,这默默做的小事,挺有分量的。”

教育与献血:慢慢来的坚持,都是“润物细无声”

参加工作后,罗涛常说:“教育和献血,本质上是一回事——都得慢慢来。”

在教室里,他教的是机械原理、数控设备操作等等,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学生们总要反复琢磨才能吃透。“同一个原理,可能要讲五遍、十遍才能真正理解。”罗涛觉得,教育就像熬汤,急不得,得小火慢炖,才能让知识渗进骨子里。

这股“慢慢来”的劲儿,他也用到了献血上。从第一次成功献血小板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总会按时出现在血站。“献血小板和献全血不一样,间隔时间短些,更需要规律和坚持,就像学生们做题卡壳时,你多讲一句,他们可能就通了;我多献一次,也许就能多帮一个人。”无论是和学生反复标注重点,还是在血站的采血椅上静静等待,罗涛都在用行动证明:真正有意义的事,从来都需要细水长流的坚持。
 

 

越野与献血:山野间的热爱,与血管里的热血同频

“献血小板,蛮酷的;在山野里跑步,也蛮酷的。”罗涛眼里的“酷”,藏在他参加的一场场越野赛里,更藏在这些热爱与献血的奇妙共鸣中。

第一次当越野赛志愿者时,他给参赛者拍照片,看着那些人在泥泞里摔跤、爬起来继续跑,看着补给站里志愿者递上的水和鼓励,突然觉得“这和献血太像了”。“一场越野赛能办下来,靠的是参赛者的坚持,更靠志愿者的默默付出;献血能持续下去,不也是各行各业的人凑到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吗!”

“跑步时会想放弃,但一想到初心就停不下来。”罗涛说,这份坚持和他重新拾起献血时一模一样。“越野赛里,志愿者递来的一瓶水能撑过最难的坡;生活里,陌生人献出的一袋血小板,可能就是别人的‘源泉’。这些场景里的爱和坚持,都是相通的,”

2025,让热血继续沸腾

2025年的罗涛,依然在教室里讲着机械原理,在山野里挑战新的线路,也在血站的采血椅上延续着热血约定。“教书是我的责任,跑步是我的热爱,献血是我的坚持,一样都不能落下。”

   “2025年,我想让这份‘酷’继续下去。继续在讲台上慢慢打磨,继续在山野里探索未知,继续让血管里的热血,流向需要的地方。这大概就是,属于我的热血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