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类同种自身抗体:“双重间谍”带来的输血困扰

时间:2025-08-21来源:乐山市中心血站作者:王显

       在免疫学领域,抗体是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的重要武器。但有时免疫系统会出错,产生攻击自身组织的“叛军”——自身抗体。更特殊的是,还存在一种被称为“类同种自身抗体”的独特抗体类型,它兼具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的双重特性,成为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特殊挑战。
       要理解这一特殊抗体,首先厘清基础概念。
       自身抗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如细胞核、甲状腺球蛋白)产生的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的幕后推手。
       同种抗体:是同一种属的两个个体之间免疫(如输血中的ABO血型抗原、妊娠中的Rh D抗原)所产生的抗体,主要导致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
       类同种自身抗体(Mimicking antibodies):简称“类抗体”,则是一种“混合体”,其本质是自身抗体,却表现出类似同种抗体的特异性,既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攻击自身红细胞),又因“伪装”成同种抗体,干扰输血配型,增加治疗难度。
       类抗体——临床中的“潜伏者”
       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患者中,约20%存在此类抗体。其分布以Rh血型系统为主,其次为Kidd和Duffy系统。“潜伏”起来的类抗体意味着输血风险。其一,诊断干扰:常规检测易将其误判为同种抗体,导致输血时选择“看似匹配实则危险”的血液。其二,治疗风险:若未识别,输血后可能加重溶血,甚至危及生命。
       破解“双重身份”——精准检测是关键
       在临床输血实践中,类抗体的复杂性增加了抗体鉴定的工作量和成本,对输血安全和效率构成双重困扰。因此,提升类抗体的识别能力和优化检测流程,成为保障患者用血安全的关键环节。
       识别类抗体的途径与方法
       1.检测患者自身红细胞的抗原。若有抗体针对自身已有的抗原(如RhE抗原阳性者产生
抗-E),而近期无输血史,则基本认定存在类抗体。

       2.吸收放散试验,鉴别类抗体的核心试验。通过吸收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再释放,区分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以类抗-E为例,类抗-E能吸收R1R1(CCee)红细胞并被放散出来。
 
       输血现状与困扰
       检出类抗体的患者如何输血一直是输血同行探讨的热点。
       当类抗体对应抗原阴性时,可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
       当类抗体与自身血型抗原相矛盾时,是避开抗体还是同型输注,学术界有不同声音。有学者认为并没有证据证明输注类抗体对应抗原阳性红细胞会输注无效,可不考虑类抗体,同型输注以避免同种抗体的产生;也有学者认为应尽量避开类抗体对应抗原输注。类抗体半衰期较短,类抗体效价可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非急抢救时,可等类抗体减弱或消失后选择输注患者同型红细胞,防止同种免疫刺激,降低溶血风险;急抢救时,可以不考虑类抗体或少量输注不配合性血液。
       类抗体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应充分了解类抗体的特性,通过精准鉴别与个体化干预,让输血治疗更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