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洛阳:生命线上的“热血摆渡人”——记洛阳市嵩县人民医院输血科张志伟26年无偿献血之路

时间:2025-08-22来源:洛阳市中心血站作者:洛阳市中心血站
        清晨五点半,天还未透亮,52岁的张志伟轻轻掩上家门。他要去赶一天中第一班从嵩县开往洛阳的长途车。这样的行程,他已坚持了七年——只为奔赴160公里外的纱南献血屋,捐献单采血小板。“这一次是第89次献血,也算是我给自己医师节的礼物。”他说。
         一袋血,一颗心:从医者的“本能”到生命的“接力”
       1999年5月14日,张志伟第一次伸出手臂,献出200毫升全血。那时他还只是医院里一名普通的年轻职工,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目睹了太多因缺血而陷入绝望的家庭。“家属在走廊里哭,你在旁边站着,怎么能无动于衷?”他说:“我们穿白大褂的,比谁都清楚一袋血意味着什么。”
从那时起,他坚持每年两次捐献全血,如同履行一场无声的誓言。2017年,当听说“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更重要,但捐献条件更复杂、更需要坚持”时,他几乎毫不犹豫地说:“那我来。”
       160公里,128个治疗量:一个人的“热血远征”
         由于嵩县当地无法采集血小板,他必须每月两次前往洛阳。这一路,单程两个半小时,清晨出发,晌午才能返回。夏天尚可,冬天摸黑起床,“出门那一瞬间,冷风一吹,确实犹豫过。”他笑了笑,“但一想到那头可能正有人等着这袋血小板救命,脚步就停不下来。”
七年来,他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128个治疗量,相当于128次为危重患者提供了生命的“应急弹药”。若把他26年来捐献的5000毫升全血与血小板折算成救治单位,足以改变上百个家庭的命运。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热血背后的“传承效应”
        在他的感染下,当护士的妻子、上大学的儿子也相继成为固定献血者。科室里的年轻人看他一次次拿着献血证回来,也从好奇变为敬佩,陆续有人结伴加入献血队伍。
“张老师不太会说大道理,但他伸出手臂的那一刻,比什么动员都有力。”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说。
       “你不只是抽走一袋血,你是送出一条命”
        尽管有人不解——“又没补贴,图什么?”——但他从未解释太多。直到有一次,一位白血病患儿的母亲在输血科门口突然向他鞠躬致谢,他那一刻才清晰地说出:“你能感觉到你这袋血,是真的能让人重新站起来的。”
      作为天天和血液打交道的输血科工作人员,他比谁都明白血液的不可替代和无可替代。“从我的身体,流进你的身体——这不只是医学,这是一种生命的对话。”
       血永远在路上,他也永远在路上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张志伟完成了他的第89次献血。他没有停下的打算。“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到不能献的那一天。”
他说他不是英雄,只是一个“穿白大褂的摆渡人”,在生命的长河上,摇着他的船,一次又一次,把希望渡去对岸。
       而他更期待的,是某一天,当他也站在河边,能看到渡船满江、千帆竞发——那是他相信一定会到来的,更多人伸出手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