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德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脱下戎装,却从未褪去心中的赤诚与担当。戎装虽解,军魂犹在。他们或许职业不同、年龄各异,却都在用同一种方式点亮希望之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退役军人廖维昌的人生,听他讲述血管里流淌的善良、岁月中沉淀的坚持。
大家好,我叫廖维昌,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顺德人,目前在港通物流任职。从2005年9月第一次响应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二十年,我的“热血清单”也悄悄累积到了140次。这份坚守的背后,是我作为退役军人刻入骨髓的召唤,更是对生命最质朴的敬畏。
记得第一次来到献血点献血,我并非毫无顾虑,“会痛吗?抽多了会晕吗?”等等疑虑直冲而来,但军人的坚毅让我瞬间定了神。挽起袖子的那一刻,医护人员耐心的讲解、细致的操作,像一股暖流消解了所有不安。我后来回想:“真没觉得不舒服,反而心里踏实。”这份踏实,成了我二十年来坚持献血的最初动力。
几年后,我又主动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家人起初难免担忧:“献血也就罢了,骨髓移植听说对身体影响大,何必呢?”面对不解,我没有急着辩驳,而是翻出政策资料、讲起救助案例,用最实在的方式一点点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咱得换位思考,”我常跟家人说,“要是自家有人等着救命,能有人伸把手该多好?” 正是这份将心比心的共情,让我的善举从手臂的热血延伸到骨髓——这一更重若千钧的生命守望。
如今,41岁的我依然步履不停。“能献到三百次吗?”我偶尔会这样畅想。在我看来,“能持续献血,本身就是身体硬朗的证明。”
“生命有限,热血无限。”我想对更多人说,“勇敢伸一次手,让你的热血能帮到真正需要的人。”而我自己,早已把这件事当成了另一种“站岗”,用二十年热血坚守证明:退役军人的担当,从不止于穿上军装的岁月;平凡人的善意,只要坚持,就能点亮无数生命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