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讲述了退役军人廖维昌的热血人生,这次我们来认识另一位用热血诠释担当的退役老兵——张晓龙。他把军营里的赤诚装进热血,用68次献血、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诠释着另一种“若有战,召必回”的热血精神。
从钢枪到热血,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信仰
1999年寒冬,20岁的张晓龙胸戴红花踏入军营,在被誉为“神枪手四连”的部队里,锤炼出“人民至上”的信念。2001年盛夏,他庄严入党,将红色信仰融入青春血脉。两年军旅生涯虽短,却在他心里刻下“保家卫国是天职”的烙印。
脱下军装,他的“战场”换了模样。2006年起,张晓龙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如今已在全国各地累计献血68次,总量达22200毫升,这相当于5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和。2013年,他在献血时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战场上保家卫国是天职,和平年代救人更要主动,如今能用热血挽救生命,这是时代赋予军人的新战场。”
一声“匹配成功”,他像是听到了紧急集合号
2024年12月,中华骨髓库传来消息:张晓龙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相合。“就像当年听到紧急集合号!”他立刻答应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党员的使命就是冲锋,他知道自己可能是对方唯一的希望。
随后的日子里,他按流程完成高分辨标本采集、健康体检。2025年3月12日,他按计划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准备捐献。3月17日,历经5小时,33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他臂间流出,为素未谋面的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
他成为全国第19609例、广东省第2249例、顺德区第4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而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只是公益路上的一个小小善举。”
热血滚烫,他用行动证明“爱有回响”
“家里从小教我做好人做善事;党和部队教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晓龙总说,党员和退役军人的双重身份,让他更明白“先锋模范”四个字的重量。
捐献后,他主动分享经历:“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影响,治疗血液病需要昂贵费用,但没有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再多钱也没用。”他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人,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就是别人的一生。
从保家卫国的钢枪到延续生命的热血,变的是战线和岗位,不变的是赤子丹心。让我们向退役军人张晓龙致敬,他把“雷锋精神”融进血脉,让“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每一次伸手间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