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2025·我的热血人生丨陈卫丽:一袋血,三代情,让爱成为家风

时间:2025-08-31来源:台州市中心血站作者:献血服务科

       
        2025年7月15日,台州市中心血站采血大厅,陈卫丽看着儿子林勤皓伸出手臂,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出,她的眼眶微微发热。这是18岁的林勤皓人生中第一次献血,而身旁的陈卫丽,早已在这条热血之路上走过了十六年,献血达46次 13100毫升。对她而言,这一天不仅是儿子的成年礼,更是一场跨越三代的爱心接力——她的“热血人生”,在这一刻有了最温暖的延续。

父亲的爱心:善意藏在日常里

陈卫丽的“热血基因”,要从父亲那里说起。“我爸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总说‘帮人就是帮自己’。”她笑着回忆,语气里满是怀念。小时候,父亲的身影总出现在需要帮助的地方:帮邻居修漏雨的屋顶,冒雨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饭,看到路边推车的陌生人会主动搭把手……

她看着父亲不求回报地付出,慢慢明白:善良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藏在日常里的本能。父亲帮人时眼里的光,成了她人生中最早的“灯塔”。

她的热血路:从遗憾到坚持

这种“日常善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看到献血车时,父亲那句“帮人就是帮自己”突然在耳边响起。她第一次走进献血屋,却因体重太轻没能成功。“当时特别不甘心,就想着一定要献成。”2009年2月24日,她再次来到献血屋,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献血。“看着血袋慢慢变满,突然懂了父亲说的‘被需要的快乐’,原来帮助别人真的会让人心里发亮。”从2009年第一次成功献血起,陈卫丽的献血证攒了厚厚一沓。手机相册里,她特意存着每本献血证的照片,那是她“热血人生”路上的勋章。

作为餐饮行业从业者,陈卫丽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即便如此,她从未间断过献血。“有人问我怎么能坚持这么久,其实很简单,就是一颗想帮人的心。”她朴实地说,“一点血对我来说不算什么,但对需要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渡过难关的希望。”

在她看来,献血是“举手之劳的大事”。“平时帮邻居带带孩子、做些家务,下雨天遇到没带伞的孩子,把他们捎回家,这些都是小事。但献血不一样,它能实实在在救人性命,是大爱。”16年献血46次、13100毫升,其中单采血小板33次、8600毫升。父辈的善良基因就这样通过一袋袋血液,在她身上有了具象表现,她把献血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儿子的成年礼:爱心在延续

“看到他伸出手臂的那一刻,我知道孩子真的长大了。”说起儿子第一次献血的场景,陈卫丽的声音里满是欣慰。“不指望他们多优秀,心里有着一份爱心就好。”

林勤皓从小就看妈妈定期去献血,听她讲献血时遇到的故事,看她手机里献血证的照片。耳濡目染中,献血对他而言不是需要“鼓起勇气”的事,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所以刚满18岁,他就和妈妈来到血站,把第一次献血当成最有意义的成年礼。看到儿子眼里的光,陈卫丽想起了父亲当年帮人后的笑容,“一模一样的,那是心里装着别人的光。”

 

不止于献血:把善意种进生活

陈卫丽的“热血人生”,从来不止于献血。在她看来,爱心是棵需要用心浇灌的树,而生活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养分。她有空就去敬老院帮忙,疫情期间穿着防护服在社区登记信息、送物资,儿子学校的志愿活动总有她的身影,她还是天鹰救援队的一员,会去参与救援活动。她用行动告诉孩子:爱心藏在每一件小事里。

父亲的善举照亮了她,她又把这份爱心递给了儿子,而这份爱,还在继续蔓延。这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接力,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融入日常的坚持。陈卫丽说,小儿子今年15岁,已经盼着18岁生日那天能和哥哥一样来献血,“我们一家三口,要在这条热血路上一直走下去。”

“我的热血人生,是父亲教我的善良,是我献过的每一袋血,更是孩子们眼里的光。”陈卫丽说,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坚持下去,也会带着孩子们做公益。因为她知道,爱心是最好的家风,让这份爱穿过时光,温暖更多人。这,就是她用一生践行的“热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