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来的无偿献血公益宣传中,有很多无偿献血者询问临床输血救治患者,是不是血液越新鲜越好?通过请教临床有关输血专家和查阅相关资料,我想在这里告诉献血者,临床输血是一种有较高风险的治疗方法,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溶血反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并不是血液越新鲜越好。
首先,临床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医生会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评估,科学输血,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输血并发症的风险。并不是大家认为的,如果能输刚抽出来的新鲜血液,一定更快更好治愈患者,输的血越新鲜越好。
输血专家解释说,新鲜血液虽然保留了更多的有效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这些成分对于纠正贫血、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有效成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临床患者输注后,更容易产生同种免疫抗体,引起临床输血反应,甚至可能导致输血无效。另外,新鲜的血液中含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如果在临床输血患者体内植活、增殖,将患者组织器官识别为非己物质,并进行免疫攻击破坏,就将会引发严重的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危及生命。
其次,临床科学输血,医生提倡输用保存期内的血液制品,不输或尽量少输新鲜血。
为保障血液安全,我国对献血者常规执行的传染病检查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这些项目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血液检测存在窗口期。同时,在血液保存期间,血液中的部分病原微生物也将失去活力,如梅毒螺旋体在4±2℃保存的血液中保存3天可灭活,疟原虫保存2周也可灭活。因此,血液专家建议有输血指征者尽量输用库存血,不输或少输新鲜血。为确保捐献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不同的血液成分根据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确定了不同的保存条件和期限。例如,全血和红细胞保存于4±2℃内可保存35天;单采血小板保存于特制的血袋内,在22±2℃内并不断振荡,可保存5天;新鲜冰冻血浆在-18℃以下可保存1年。
临床输血专家告诉我们,只有少许特殊情况,可以选用7天以内的血液。比如新生儿、早产儿,尤其是需要换血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肺疾病患者、急性失血持续低血压者,应该选用7天以内的血液。专家解释,这是因为新鲜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如代谢废物、氨等)积累相对较少,同时其所含的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的活性相对较高,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类患者的特殊需求,有助于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和凝血功能,控制出血倾向,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
临床输血是一种科学治疗手段。综合分析,不同血液成分的保存和使用并非简单地追求“越新鲜越好”,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血液成分、保存条件、保存期限以及患者的治疗需求来全面考虑。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保存条件、保存期限的血液成分来进行输血治疗。
亲爱的无偿献血者,从献血到输血,要经过安全采集、科学检测、成份分离和安全储存运输等一套完整的科学闭环过程。每一个患者的成功输血救治, 都凝聚着献血者和血液工作者的大爱付出。血液不能人工制造,希望健康适龄的爱心人士踊跃献血,为挽救临床患者生命奉献爱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