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献9次,我就能达成30次的目标了!”48岁的隋俊利看着自己的献血证,眼里闪着笃定的光。这位来自辽宁省宽甸县的退役军人,15年间累计献血21次,用一次次挽袖的坚持,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从军营到血站,第一次献血藏着军人的勇气
“第一次献血时心里确实打鼓,针头扎进去的瞬间有点慌。”隋俊利笑着回忆,“但想起自己曾是军人,‘坚持’两个字早就刻在骨子里了。”献完血后身体毫无不适,反而让他松了口气,原来这份“举手之劳”真的能成为别人的希望。
“听说自己的血能救急,突然觉得特别有意义。”作为军人,保家卫国是天职;脱下军装,他在血站找到了新的“战场”。
用行动打破偏见,带动身边人加入“热血阵营”
家人朋友曾劝他说:“别献血了,伤身体!”隋俊利没有争辩,只是坚持用体检报告和精神状态说话。“15年了,我身体反而更硬朗,每年体检指标都正常。”他边说边分享经验,“科学献血能促进新陈代谢,只要符合条件,对健康是有益的。”
如今,他的坚持不仅打消了身边人的顾虑,更带动不少朋友加入无偿献血队伍。“有人一开始怕疼,我就陪他们去;有人担心影响工作,我就讲自己献血后照常处理公司事务的经历。”在他看来,改变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亲身经历做“活教材”。
不止于献血,公益路上的“多面手”
除了定期献血,隋俊利的公益清单上还有长长的一串:水域救援现场有他冲锋的身影,应急救援培训里他是耐心的讲师,心肺复苏讲座上他手把手教学,甚至还义务参与学校军训,把军人的严谨传给下一代。
在献血点,他是无偿献血志愿者,引导献血者填表格,用自己的故事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很多人怕献血,是因为不了解。我多讲一句,可能就多一个人愿意伸出臂膀。”
“希望更多健康的人能放下顾虑,试试参与无偿献血。”隋俊利说,每次想到自己的血可能在某个陌生人的血管里流淌,让对方重新站起来、回到家人身边,就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
“这不是多大的壮举,就是一份普通人能做的小事。但千万份小事聚起来,就能撑起很多家庭的希望。”这位退役军人用15年的热血坚持证明,真正的担当,从来不止于军装在身的岁月,更在于脱下军装后对“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