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热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们的日常

时间:2025-10-15来源:百色市中心血站作者:陆莹
血液离开身体,只需要几分钟。
但让这件事持续几年、几十年,
需要的是一种独特的时间观念。
在百色,
有三个人用他们的方式,
标记着时间的流逝。

蓝梦麟:她的成年礼,是一张献血证

 
       2016年,蓝梦麟19岁。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成年是权利和自由。对她而言,成年是第一次伸出手臂,感受血液流出的温度。
       9年,51次,20300毫升。
       她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右医附院的医生。身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每一次定期出现的身影。医院的经历让她深知,每一袋血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手术室里一次急促的呼吸,是一个家庭焦灼的等待。她的时间刻度,由一次次献血间隔期串联起来,清晰地记录着一名年轻医者仁心的起点。

李伟华:二十年,如一日

 
       李伟华的时间刻度更长。2001年,他29岁,第一次献血。自2005年起,他便开启了一项旁人难以想象的记录:连续20年,献血不间断。
       21年,52次,20300毫升。
       对于这位百色市妇幼保健院的行政人员来说,献血早已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如同季节更替般自然的生命节律。他的坚持,让“奉献”这个词褪去了宏大的叙事,变成了细水长流的日常。时间在他这里,是沉默而坚定的陪伴。

牙韩志:与时间的“极限”赛跑
       如果说前两位是在时间的长跑中稳步前行,那么牙韩志则像是在进行一场密集的冲刺。
2015年,他开启了他的献血之路。在接下来的7年里,他完成了105次捐献,其中103次是恢复得更快的单采血小板。
       7年,105次,42200毫升。
      这个数字意味着,他几乎每个月都在献血。他选择了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将自己的时间“压缩”,只为更频繁地回应那些亟待血小板救急的生命呼吸。他的时间刻度,密集而精准,仿佛在与病魔争夺每一个14天的周期。他的故事重新定义了“后勤保障”:在总务科保障右医附院运行的同时,他也在直接保障着手术台上的生命。
      你知道吗?每献一次全血需要间隔6个月,但成分血(血小板)捐献只需要14天,他们中的大多数献血均为成分血捐献。这意味着: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们几乎每个月都在“打卡”捐血屋。他们的故事,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安静的采血室里。他们的勋章,除了50次、100次献血纪念章,还有手臂上的若隐若现的针眼。
       时间无言,血液无声。但正是这沉默的坚持,在一次又一次平凡的几分钟里,为无数陌生的生命,重新设计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