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普及·我行动”活动现场)
深秋的益阳凉意渐浓,但在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里,一场温暖的生命接力正在上演。10月22日,学校组织开展湖南省“健康知识普及·我行动”主题巡讲暨“医腔热血,‘益’起担当”无偿献血活动,两辆爱心献血车前排起秩序井然的长队,学校党委书记周奎、副校长高文辉带头挽袖,近百名师生用殷红的热血汇聚成守护生命的力量。
在各大高校无偿献血参与度普遍面临挑战的背景下,益阳医专的实践令人振奋。2025年,该校500余名师生参与无偿献血,参与率逆势上扬的数据背后,是一所医学院校将职业信念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的长期实践。
从专业教育到生命教育:构建育人新范式
“对我们而言,组织无偿献血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是医学生践行初心、感知生命价值的第一堂‘必修课’。”副校长喻文辉道出了学校的初衷。
(新生献血活动现场)
在这里,无偿献血与“明德弘医 博学致远”的校训精神紧密相连:课堂上,学生们学习血液的生理知识;实训室里,他们熟悉血管的解剖结构;而在主题团日、生命教育讲座中,他们深刻理解了临床用血的紧迫与奉献的意义。当采血车开进校园,号召声响起时,学生们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公益热情,更有一份从“必修课”到“生命守护者”的身份认同、一份救死扶伤的使命与担当。“第一次献血时确实紧张”,2025级新生隆雅琳坦言,“但当想到自己的血液可能挽救一个生命,那份作为医学生的使命感就战胜了恐惧。学校与血站联合开展健康巡讲与无偿献血进校园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最便捷的奉献爱心的平台。”
从活动组织到机制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何让同学们的“一时热血”转化为“持续暖流”?益阳医专探索出一条从“搞活动”到“建机制”的创新路径。
学校与益阳市中心血站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献血服务常态化、固定化。“除假期外,每月第一个周三下午,天使广场见”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规范化、可预期的安排,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参与门槛。市中心血站站长张勇兵从专业角度给予高度评价:“益阳医专的献血组织工作展现了前瞻性和系统性。其常态化预约机制极大保障了血源的稳定性,将医学教育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模式,为破解季节性缺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尤为重要的是,领导干部和党员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校领导、辅导员、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始终冲锋在前。他们不仅是组织者,更是第一批伸出手臂的人,榜样亲身参与的身影和那句“没事儿,我也献过好几次了”的朴实话语,往往比任何动员都更具感染力。
(学校领导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学校还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从科普宣传到现场全程陪护,从专业指导到后期持续关怀,着力打造安心、温暖的献血体验。这种精细化服务促使许多学生实现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换——刚结束献血的学生稍作休息后,便主动穿上志愿者马甲,去服务其他同学。
从政策激励到文化浸润:双轮驱动培育校园公益生态
近年来,益阳医专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培育相结合,构建起“师生共献热血、校园传递大爱”的献血工作新格局。
学校将无偿献血纳入实践育人体系,设立“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爱心班级”等评选项目,在评先评优等考核中对无偿献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优先考虑。同时,依托“医路同行”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健康知识巡讲、线上精准招募等活动,将献血宣传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近三年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累计覆盖2万余人次,“我献血、我光荣”已成为校园共识。
持续耕耘结出硕果。据统计,近三年学校累计开展大型无偿献血活动18场,参与师生2031人次,献血总量达80万毫升。学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刘训斌老师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生荣誉奖,多名老师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
涓涓细流,汇成生命长河。益阳医专的师生们正用一次次勇敢的伸手,诠释着“仁心仁术”的深刻内涵,让热血担当成为校园最美风景,也为保障临床用血、守护人民健康贡献着坚实的“医专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