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何书写奉献?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一场温暖的行动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10月15日,以“你的大学,因爱而开始”为主题的献血活动在这里开展。
中午时分,同学们开始陆陆续续来到活动现场,在现场志愿者的引导下,同学们有序地完成体检、化验、采血等流程。截至活动结束,共有67位献血者成功捐献,累计献血量达19200毫升。
坚定的“守护者”——坚持是初心不变的承诺
“献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能献就很幸福。”来自药剂学专业的单燕妮说道。今天是单燕妮的第9次献血。在她的手机上,清晰地记录着每一次献血的日期和数据。“第一次献血是在2017年,在我18岁生日的后一天,那是我送给自己最好的成人礼。”从那之后,单燕妮便坚持每年献血一次,至今已累计献血3300毫升。今年,单燕妮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
组队献爱心——同行是青春最美的纪念
生物科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唐沁怡完成献血后,在休息区安静等待。“我约了我的两位小伙伴一起来献血,等他们组队成功!”说话时,她眼中带着明亮的光。这是唐沁怡第四次献血,“今天在校园里看到了献血车,想都没想就冲过来了!”她兴奋地说道。不一会儿,她同专业的同学邵梦航和杨浩杰的身影出现在了现场。“血液都是可以再生的,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觉得特别有意义!”邵梦航露出温暖的笑容,坚定地说道。那一刻,善意化为了具体的行动。他们身上洋溢的朝气让人深深感到:青春,正是在这样的选择中,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国际的爱心——善意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三位留学生Shamuhammedova Gulayym,Orazmetov Mammetali和Gurbanmammedova Aylar一同完成了献血,他们去年9月来到中国,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献血。Orazmetov Mammetali用流利的中文说道:“虽然有些紧张,但是想到自己的血液能够帮助到中国的患者,就觉得非常荣幸!”爱心没有国界,善意无需多言。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跨越山海的情谊。
师者担当——行动是教育最深的诠释
“作为一名医学院的教师,献血对我而言既是一份社会责任,更是一种职业本能。”基础医学院的毕晓晨老师完成献血后如是说。他一边按压着臂弯处的棉球,一边认真分享:“学校正在申请建立人体器官及遗体捐献接收站,作为负责人,我深知每一份捐献的珍贵。在课堂上,我们教导学生敬畏生命、勇于奉献;在课堂外,我们更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支持医疗事业。”对毕老师而言,这不仅是爱心的传递,更是师者风范的生动诠释。
血液有限,爱心无价。此次无偿献血活动不仅补充了临床用血储备,更在校园内播撒了奉献的种子。我们深信,这份源自青春的热忱与担当,必将汇聚成更强的生命力量,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希望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