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加强沟通协调实现有限血液资源保障效能最大化

时间:2019-08-28来源: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作者: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血液,从献血者到受血者,从奉献爱心到接受爱的馈赠,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医疗机构是仅有的两个中间环节。在北京“紧平衡”的供血现状下,能否保证让有限的血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在这两个环节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尤为重要。基于这种理念,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实践。
        去年,北京市采供血政策调整后,许多患者和医院临床用血科室对血液保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中心与临床用血医疗机构主动协同、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不仅多次有效化解库存风险,也为应对多种挑战,争取了解决问题的时间。数据显示,2018年红细胞和血小板保障量同比分别增长了3.85%和7.06%;2019年1-6月份,红细胞和血小板又分别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12%和32.77%。
        2018年3月份,中心启动了“外进血不换签”项目。经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302医院和航天中心医院协商,进行先期试点。大家以“医院和患者需求”为共同出发点,密切协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3家医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解决了信息导入、国标地标不一致、临床使用院内协调以及后期医保报销等诸多难题,主动鼓励和帮助多家医院参与试用。我们根据各医院情况反馈,多次进行了信息系统升级补漏。在各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仅3个月就完成了项目确认和流程变更,不换签血浆正式发放临床使用,大大缓解了临床对血浆需求偏紧的现状。数据显示,2018年血浆保障量比2017年增长了3.78%;2019年1-6月份,血浆保障量又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26.31%。外进血不换签项目的实施,缩短了血液运转周期,降低了换签差错风险和血液库存风险,也为中心节约了人力资源和耗材成本。今后,将逐步实现外进血全品种不换签,使其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用血、实现区域间血液资源均衡配置、充分利用、提高库存安全性和保障效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为实现血小板临床保障“量”向“质”的转化,在各相关血站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与辖区医院和调入(调出)方采供血机构建立了“采-调-供-需”的动态联动机制。各医院主动协调院内资源,预测周需求量;各调入(出)方采供血机构积极配合,实现联动调控。当前,我们对动态联动库存管理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通力配合、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和建立协同,多次有效化解了短期出现的血小板高库存、低库存和偏型风险,保证了血小板库存安全和保障量平稳上升。
血小板存储周期短,库存管理难度大。供血科要求发给医院的血小板距效期36小时以内的,必须和医院沟通。通过动态机制的建立,血小板送达医院后的失效时间平均延长了1天,因效期短需要沟通的情况基本消失了。这是我们双方通力配合的结果。血小板的质量好了,患者受益了,临床对血小板的相对需求强度也会有所降低,从而间接降低了临床的需求压力。
        为了实现采供血机构和临床用血医疗机构间的及时沟通,我们先后建立了“军队医院供血工作协调群”“地方医院供血工作协调群”“外进血不换签项目交流群”和“血小板库存管理动态机制建设工作群”等业务交流微信群;在重大保障任务前,我们与相关医院建立了血液保障绿色通道;在采血预期差或库存出现风险时,及时向各医院发出预警,以便提前做好收治规划,妥善处理急救、在院和新收患者。今年夏季的北京,高温和雨天交替出现,街头采血量明显减少。外地多家采供血机构,也由于天气等问题,难于向北京提供援助。我们通过微信发布预警、电话沟通、医院走访交流等多种新式,建立了顺畅的沟通协作机制,适时调控和释放库存,实现了临床血液保障的基本平稳。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