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疫情中温情与敬意

时间:2020-04-14来源:苏州市中心血站作者:张思静
       若干年前的新闻专业课堂上,业界前辈柴静深入“非典”病区采访的影像、十几年前各大报刊经典的深度报道都被用作我们学习的案例素材。柴静瘦弱身躯身穿隔离衣的逆行背影更是深入我们内心,给我们上了新闻专业主义最初的一课。
       在成为血站新闻人的第二年,这场尚未结束的新冠肺炎“大疫”,更是让我对于这场灾难的多元叙事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某种意义上,我们比记者更靠近一线,更靠近现场,因为我们就身处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主阵地。虽然无法“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但却可以“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用文字连接抗击疫情的新闻现场与时刻关注的十四亿群众,最大限度地传递这场战役中的温情与敬意,我想这便是新闻所具备的大能量与大价值。
       在这里,我见证了血站人20小时全速接力,完成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从采集检验制备到装箱出库,驰援湖北黄石的紧急任务。那日清晨,我早早赶到单位,用镜头记录下爱心血浆出库装车的瞬间,殊不知,这一瞬镜头的背后,是我们检验科、成分科、供应科同事们不眠不休奋战的一夜,这一刻对于他们来说,是任务圆满完成的胜利时刻,更是使命达成的荣耀时刻!“苏鄂共战疫,热血传真情”,江苏与湖北,苏州与黄石,两个相距千里的省份和城市,不仅仅因为上级的医疗帮扶结对部署联系到一起,更因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联结在一起!
       在这里,我见证了血站的党员先锋在疫情之初迅速集结,冲锋陷阵的豪迈,“守初心,担使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大家行动的注脚。受疫情影响,血液库存告急,血站的党员们主动请缨、挺身而出,组成应急献血志愿者队伍,率先捐献血液,拯救因为缺血而暂停手术的临床病患。“我们是医务人员,当然‘医’不容辞,献一点血,能救一个是一个吧,我有,而他们正需要!”这是我在采访中听到的最朴实也是最动听的话语。特殊时期,我们把服务前移,在献血大厅设置党员志愿者服务岗,为进入大厅的每一位献血者测量体温,严守第一道安全防线。当我穿上工作服,做好防护,为每一位前来献血市民测量体温的时候,我也第一次有了近距离参与这场抗疫的使命感。在我的镜头里,记录了很多我们同事服务的身影,也许口罩挡住了他们的脸庞,但却挡不住那些真诚的眼神和为民服务的热情。他们就是一个个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他们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在这里,我见证了一个个为挽救同胞生命,逆行捐献热血的善良勇士。大年初十,和我们同在一幢楼办公的医学会茅老师一上班,就到血站前台进行献血登记,为人低调的她没有告诉其他人,直到被我们体检的同事认出,我才闻讯持相机赶到,抓拍下这复工第一天的动人画面。在我们的献血倡议书发出之后,我更是经常在办公室接到预约献血的咨询电话。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苏州大叔来电:“我看到电视上钟南山院士说缺血,我想问一下我59岁了,能献吗?”虽然在询问过大叔以往是否有献血经历后,我遗憾地告知他由于不符合《献血法》对献血年龄的规定,婉拒了他献血的请求,但是那一刻我依然非常感动,这位有爱的大叔也表示,会发动家里的年轻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这,便是大爱,来自我们最真实的同胞。
       作为这场战役的记录者,我把对血站“抗疫英雄”们的采访梳理成稿,把科室汇总的温暖瞬间整理成若干个专题,在我们血站的微信公众号,“大爱苏州”、“护士日记”“我亲历的热血战疫”等专栏温暖上线,也把我们观察和感知到的温情与敬意传播给更多人。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何其荣幸,我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在卫生健康系统的基层一线,亲历新闻,见证历史,成为了“坐在前排看历史、记录历史的人”。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在这场战“疫”中,我也希望和媒体同仁们一道,笔立苍民,驱除疫鬼,用真实的视角观察记录,传递寒冬中的温情与敬意,筑起必胜的信念高墙,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