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得书卷气,聚得梅林香

时间:2017-05-03来源:安康市中心血站作者:胡崇爱

        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书者,皎皎之光如玉,脉脉之气似香。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读书,真真是件好事。
        不拘于何时、何地、何种穿着,不拘于姓甚名谁。
        只将书这么一拿,便可进入无人之境,前思故人,后照来者。
        读书,此刻最好。
 

 

        听罢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涛声,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我们随着科长杨春的《文化苦旅》之《黄州突围》一起感受苏东坡那段“赤壁”前夕的艰辛,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对于一个文化人,它仿佛就像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孤独。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最终苏东坡突出重围,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科长怀古论今,以史为鉴,告诉我们有时候体验挫折和磨难就好像人生心灵的一次烈火重生,是人生的一次洗礼。在工作中要能够吃苦耐劳,奋发向上。


 

        “人际关系是一种无形财富,许多人事业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高效的人际交往。周晓红深入浅出的为大家探讨了“人际交往”的《唯美之道》:
        第一,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心理背景的动物,处世之中,我们要了解环境了解他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尴尬。第二,要有自信。我们都注重外表,但真正的人际交往除了我们的外表之外还有我们内在的自信,个人的魅力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觉得外表有劣势的话,充分发掘创造你内心的丰富,让别人觉得你是有意思、有魅力的人,愿意和你交往,可以通过你内心的丰富来补偿你外表的缺失。第三,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开放的心态。人际交往必须是开放的心态,你想让别人了解你,必须坦诚接纳别人对你的误解。用一个开放的心态来进行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和谐相处的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科室人员都积极响应,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因此我们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从心开始,从心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在品读聆听中,提升了科室的和睦团结,大家拧成一股绳为血站的发展多做贡献。


 

        “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屈闵的选读《中国哲学简史》——《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将读书活动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为我们讲述了一场生动的哲学课。屈闵谈到,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她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书中谈到,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我们从小熟读的“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最基本的诠释。
        再次聆听哲学,不由让自己也高大上了一次。正如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咱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雷宏从《平凡的世界》中为我们解读。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透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雷宏说,他喜欢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从他的身上能看出一个奋斗青年的影子,能看到一种不甘平凡的精神。普通人物孙少平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
        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透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到达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咱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咱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习并领悟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们敬畏,正因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感情,学习并领悟生活,懂得珍惜,对于咱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


 

        窗外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片片分割,生命以最耀眼的颜色将整个春天点缀到极致。一本追忆青春往事长达十年之久的书,正是人生最辉煌岁月烙下的印记:它在凝重与深思中曼延;在回顾与展望中铺陈,在痛并快乐中流淌。
        假期的闲暇之余,我读了白岩松的自传《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深有感触,我喜欢他的认真,他的执着,他对电视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觉得他的话总能给我一种感动和积极向上。作为告别校园,初入社会的我,能在这本书里寻到支离片段,有丝毫的慰藉可言。
        今日再次捧读,静思中,似乎有些动念,痛并快乐着,痛也许就是我们在适应这个大跨步社会下所碰的遍体鳞伤,痛是我们该有的一种感觉,工作之痛、生活之痛有时会让你感到烦心、感到前景黯然,甚至会产生一种远离尘世的想法,痛的疤痕无法消除,烙下的印记永远残留在心里。“一个毛头小子何痛之有?”我喜欢同事们对我这样的问询。我知道现在的我应该是积极的,快乐的。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于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
        对于我来说,不得不在这个社会上努力拼搏与学习,不得不尽快去适应这个社会,也许在适应中会遇到挫折和磨难,可是我们不能轻易地就放弃了,只有在逆境中我们才会不断地成长,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白岩松的十年人生经历,对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们的眼光不能总停留在眼前,暂时的错位也许正是辉煌的开始,关键是你能否有在错位时期的良好心境。
        在以后工作中,要努力学习专业的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我会以他作为自己的榜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去积累更多的经验与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鸟欲飞先振翅,人欲进必读书。
穿过书籍的空隙
透过午后的闲暇
读书,此刻真好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4月,是读书月,而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都是读书的好时光
愿身在血站的我们
亦身在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