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滋润小草,鲜血延续生命;汇聚汩汩真情,点燃生命希望;弘扬无偿献血,生命之树常青。无偿献血,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济行为,是社会各界人士爱心的体现。它,不分你我,孕育爱的温暖;它,打破界限,彰显民族力量;它,催生坚强,编织生命辉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的法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在1999年4月10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其中包含了6章内容,37条法律法规。全省实行无偿献血制度,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公民应当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工作。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有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挽救了无数命悬一线的人;有这样一个人,在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研究所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誓言,他就是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质管科副科长李国英。他是一名爱心人士,他从1995年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已经献血26次,累计献血9300毫升,获得2011年-2012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14年-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白衣天使”。2013年他带领实验室全体人员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新等位基因5个,获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并先后荣获血液中心 “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甘肃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他用自己博大的爱给予了许多人希望,他把自己的爱奉献给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他认真,执着,致力于科研,为科研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庚子鼠年到来的第一天,新型冠状病毒悄然而至。渐渐地,疫情的蔓延,在人们还未认清它的真实面目之前,它已经肆无忌惮的迅速生殖繁衍,企图毁掉一个人,摧毁一座城–武汉。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可爱”的人,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路;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带来了生机勃勃。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钟南山院士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而他再次踏上征途,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全国各大医院主动请缨,那些“白衣天使”在请战书上毫不犹豫地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他们是疫情面前随叫随到的最美逆行者。除了他们,还有一些无偿献血者,尽管他们没有在一线奋战,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将温暖传递在每一个角落。疫情期间,隔离的同时,医疗临床用血的紧缺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中核兰铀无偿献血志愿者们心系武汉,自3月30日至4月4日,他们身着“红马甲”,走进社区进行无偿献血传,讲解无偿献血知识,传播和弘扬“兰铀爱心”和志愿者精神。另外,我还了解到,由中核兰铀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携手公司团委、兰州五零四医院、东川镇人民政府共同倡议发起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为爱逆行共战疫情”活动,众多爱心人士特意赶来献血,他们说:能用这样的方式在特殊时期为社会做点贡献,很高兴,也很光荣!“中国好人”王俊是一位有着190次献血经历的“老”无偿献血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巨文明和第一车间王瑞康都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他俩说:“疫情期间,通过献血的方式去守护他人的生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很值得的一件事情的。”他们是平凡的,有家人,有爱人,有孩子,是芸芸众生的一粒渺小的尘埃;但是他们也是伟大的,数十年如一日,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血液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包括我的同学,还有假期待在家中的我,都去了当地的献血车,尽管杯水车薪,但是这份爱,它的价值是无限的。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铭记于心的一句话。大学期间,我加入了BD志愿团队甘中大分队,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真正的了解了无偿献血。热衷于志愿服务,曾经去过兰州市多个献血点当志愿者,见过很多爱心人士无偿捐献血液。200ML、300ML、400ML……当我看见汩汩的血液从他们的身体里流逝的时候,我觉得无比自豪与欣慰,他们的血液,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我,也曾多次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我深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携手无偿献血,共筑爱心长城。
无偿献血–爱心擎起长天碧,美德铺开大地春。无论是A型血、B型血、还是O型血,每一毫升都是爱的汇聚。骄阳挡不住献血的决心,暴雨浇不息献血的热情,不论是在献血屋里,还是在献血车上,挽起袖子伸出臂膀,生命之花将为你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