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人到70万人次,从200毫升到200余吨,从有偿到无偿,这是我市无偿献血事业发展量的突变,也是质的飞跃。
作为“生命的加油站”,近年来,株洲市中心血站以党建为引领,用红色基因传递“生命的种子”,让株洲的无偿献血事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前两天,市中心血站共产党员刘敏完成了自己的第105次献血。她是全市卫健系统中献血次数和累计献血量最多的人。
“如果我们都不带头献血,哪能说服别人参与这份公益事业。”提及自己的献血初衷,刘敏如是说。
在市中心血站,带头捋袖献血的还有该站党总支书记、站长刘昕晨。从2013年11月上任至今,她已累计献血6次。
“党建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武器。党员也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符号,而是永远冲锋在前的旗帜。”刘昕晨说,在市中心血站,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数据是最好的注解。目前,市中心血站拥有在岗人员110人,累计捐血1024次,平均每人捐血9.3次。31名党员中有10人次摘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有5人次获银奖,有6 人次获铜奖。
无声胜有声,表率是感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中心血站党员冲锋在前,主动请缨捐献和采集机采血小板驰援武汉,还承担8位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采集工作,真正展现了党员的为民初心。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支部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快车道”,是确保党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的“桥头堡”。
6月21日,市中心血站举行了2021年第二季度红色讲堂暨党课,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集中“充电”。
像这样为党员“补钙”的活动在市中心血站并不鲜见。
近年来,市中心血站以持续推动“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依托“学习强国” “红星云”等平台打造“指尖上的学习课堂”;利用荔枝、喜马拉雅软件开设“我读你听”栏目,对老党员进行一对一学习帮扶;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党员汲取红色的力量;积极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搭建平台,带领党员常态化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连续8年对石峰区沈家湾和荷塘区袁家湾的10户困难老人进行走访慰问。

“通过这些举措,既能唤醒党员作为‘红细胞’的正能量,又能激活支部的‘神经末梢’,筑牢战斗堡垒,让党建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各项日常工作中,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凝聚起全站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刘昕晨说。
一种精神引领一座城市
血液对于那些需要救助的病人而言就如一盏生命之灯。如何让这些生命之灯长久不熄?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
为了将“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近年来,市中心血站党总支创立无偿献血健康讲师团,开展“五进”活动,将无偿献血与健康宣教有机融合;持续8年在株洲高校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月活动,将无偿献血爱的火种在青年学子中传递;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要求,在全市党员中开展“献一份热血 庆百年华诞”无偿献血实践活动,此举为全国首创;在全市各行各业中评选出30名无偿献血代言人……
一种奉献精神引领了株洲这座城市。如今,从市领导到普通市民,从政府机关到学校,从军队警营到社区,从城市到农村,株洲处处涌动着无偿献血爱心潮。
王得明、田颖、黄业林、毛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900余人次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年采血量突破17吨,每千人口献血率、街头自愿献血比例等多项指标在全省领先,株洲已连续21年实现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用热血架起的生命之桥,构筑了株洲这座文明城市的底色,也让我市10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的称号。
红色基因仍在传承,红色力量仍在激荡,株洲的无偿献血事业将越来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