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他们“赠人玫瑰”,只想让患者“用血无忧”

时间:2021-12-09来源:株洲市中心血站作者:株洲市中心血站
     
     
      “你们图什么?”这是他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只图能做点有意义的事。”这是他们最常给出的答案。
      今年是株洲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诞生”的第18个年头。近日,记者再次走近3名志愿者,倾听他们“赠人玫瑰”的故事。
      丁光华:200余次献血,想让患者“用血无忧”
      为他人送去一点“光”,这是丁光华的愿望,也是他一直奋斗的目标。
      今年44岁的丁光华是醴陵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还有个耀眼的身份——无偿献血服务志愿者。
      1999年,正在长沙读大学的丁光华首次献血。此后,定期去无偿献血屋“打卡”成了他的习惯。22年时间,他已累计献血210次,献血总量达到80800毫升。
      80800毫升血液意味着什么?据悉,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血液总量约为4200至4800毫升。照此推算,丁光华献出的血液总量足够一个成人全身换血16遍。因此,他5次捧回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自从2009年捐献单采血小板后,丁光华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醴陵前往市中心血站机采室。往返一趟,他得花费三四个小时,而这样的往返之旅他已坚持了近200次。
      “能为病友送上一份生命的希望,不让他们为用血担忧,就是我的献血动力。”对于自己坚持的理由,丁光华如是总结。
      除了长期坚持献血,他还加入株洲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只要有空,他便会前往醴陵献血点,为前来献血的市民进行引导和帮助。在他看来,只有更多人捋袖献血,患者们才能真正“用血无忧”。
      谢立新:想让无偿献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每月的15日至17日是爱心献血车开进炎陵县城的日子,而这3天也是谢立新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日。
      今年55岁的谢立新是炎陵县林业局的一名员工。2008年8月的一天,他和同事经过县城中心时见到一辆采血车,于是萌发了献血的念头。就这样,他献出了人生的第一个400毫升血液。此后,他的献血之旅再未中断。
      2016年,谢立新在加入株洲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成为一名无偿献血服务志愿者。
      “有些人对无偿献血行为存在误解,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向他们做宣传。”谢立新说,比起血站的工作人员,普通市民的“现身说法”或许更有说服力。
      做好招募、引发献血者填表……每次做志愿服务时,他总是忙前忙后,像个年轻人一样干劲十足。
      “又花时间又没钱,你图什么?”总有人会不解地问道。
      “我想让无偿献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谢立新总是这样答道。
      这些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当获取了无偿献血的新知识,他总会转发到亲友或单位的微信群中,以此影响更多人。
      刘利珍:“半道出家”的她寻到“志同道合”者
      在株洲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中,65岁的刘利珍算是“半道出家”。与其他绝大多数志愿者不同的是她从未献过血。
      虽是农民出身,刘利珍却喜欢做公益。2016年,年满60岁的她在朋友推荐下,加入了株洲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大队。由于当时超过了能够献血的年龄,很遗憾,她无法捋袖献血,可这并不妨碍她当好一名无偿献血事业的“宣传员”。
      不论是在街头献血点,还是在团体采血现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她总是随叫随到。据统计,她已累计进行志愿服务达3454.5小时。
      有人质疑,“你家里有两个小外孙要带,为何还来做志愿者?”
      “图开心,我家人都支持我。”刘利珍笑着说,有时,女儿和老公都“催”着她去做志愿服务。
      除了家人的支持,一些温暖的力量也在支撑她前行。
      2018年1月29日,正值冰雪天气。家住茶陵的9岁男孩乐乐在楼顶上玩雪时不慎坠楼,生命垂危。
      由于乐乐的血型为B型RH(D)阴性血,俗称“熊猫血”,充足的血液成了挽救他生命的关键。当时,株洲的血库仅剩1.5个单位的B型RH(D)阴性血(300ml左右),而医生需要预备5个单位的B型RH(D)阴性血用于手术。很快,一场爱心接力开始了。
      “求助消息发出后,前来献血的市民排起了长龙,许多人即使血型不相配,也还是愿意献血。”刘利珍说,当时,她正在献血点做志愿服务,如此震撼的场面让她感动不已,“原来,我还有这么多志同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