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输血常见误区

时间:2024-03-06来源:乐山市中心血站作者:向艳玲

       输血已经成为治疗疾病抢救伤员生命和保证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然而患者在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时往往存在顾虑,因患者及其家属对输血存在很多误区如,输血不安全、输直系亲属和朋友的血更好等。本文针对输血常见误区作出了解答,希望能帮助大众了解输血。

       误区一,输血不安全。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广大民众受一些线上平台及新兴媒体呈现的视觉误导,因剧情所需设计一些为抢救患者不得不输血的场景如,从献血者体内抽取血液未经检测直接输注到患者体内,不久患者得救了,这种场景是感人的、有泪点的,但这种输血方式是有违法律规定的。关于血液安全性我国《献血法》规定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首先血站(采供血机构)采集血液前要严格按照《献血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符合献血条件者进行采血前的检测,检测项目为ABO血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比血重等,其检测结果均合格后进行血液采集。采集后的每一袋血液由血站检验科按照血液安全性检测要求,对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项目如,乙肝,丙肝,艾滋,梅毒进行检测,另外还要做转氨酶、ABO血型定型、RhD血型定型检测。各项血液安全性指标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发往临床使用。所以经血站发出的血液安全性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是不存在献血者血液未经检测合格就直接向患者输血的情况。此外输血前献血者和患者的血液还要做血型交叉配血等相容性检测实验,确保相配合才能输注,因此为挽救生命必须输血时,只要合理科学的进行输注血液,对疾病是有帮助的。

       误区二,输亲友的血更好。当某患者急需输血来挽救生命,但因当地血站血液库存告急或者偏型,无法满足患者的输血订单,患者家属为了尽快能找到血源,就自发的组织亲友团到血站献血。献完血之后指定这袋血要输到患者身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其一,输亲属的血存在风险。因直系亲属之间输血会增加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这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据研究数据統计一旦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其死亡率超过90%,而亲属间输血显著增加其风险。因输血就等于是受血者身体里来了许多“外来客”——异体淋巴细胞,非亲属供血者的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容易被受血者识别和排斥,而直系亲属之间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相似度较高,加之受血者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或免疫能力低下,不能或不易识别和排除这些外来的淋巴细胞,这些“外来客——淋巴细胞”趁机鸠占鹊巢,在受血者身体里分裂,增殖把受血者的淋巴细胞视为异物加以排斥,进而攻击受血者的免疫系统,造成受血者广泛的组织损害。如果实在是找不到血源时其亲属所献血液,建议在血站进行辐照处理后输注给患者,能有效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因辐照处理之后能有效灭活淋巴细胞,从而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其二,输亲友捐献的血液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国外文献报道这种指定输亲友捐献血液的情况属于定向献血。定向献血是指患者要求使用指定献血者(通常是患者家属或朋友)的血液。定向献血在过去数年内已经减少,但这种需求仍然在继续,对定向献血的偏好似乎反映了公众仍然存在,对使用通用库存血液存在风险这样一种不正确认知。据统计定向献血者的病毒标志物检出率高于自愿献血者,这主要是因为定向献血者中首次献血者的占比更高。没有证据表明定向献血者的血液比定期自愿献血者的更安全。而在国内输亲友捐献的血液属于“互助献血”的范筹。1998年将互助献血写入献血法,全国各地开始实行,实行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于2018年全面中止了互助献血。另外,何时能够获得定向献血者(或互助献血)捐献的血液存在不确定因素,因从采血到可供患者输注的时间间隔会比较长,采集后的血液要经过制备、检验合格后才能用于输注。另外定向献血者ABO血型可能与患者不相容,或者献血者可能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献血,从而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