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献血科普】血液的“保鲜剂”,您知道吗?

时间:2024-03-06来源:淄博市中心血站作者:淄博市中心血站
       
        “咦?这是我献的血吗?怎么这么多,不止400ml吧?”
       “这袋子里怎么还有水?”
       热闹的献血屋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疑问,其实这些疑问都跟一种神秘的液体有关系——血液保存液。
       血液的特殊之处不只因为它无法再生,还在于它娇贵的保存方式。血液离开人体后,失去了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极短时间内就会发生凝固,失去临床作用。
       为了防止血液凝固,维持其功能和成分的稳定性,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就必须为血液创造适宜的抗凝和贮存条件,延长保存时间,满足临床需求。为此,对血液的“保鲜剂”,人们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尝试与摸索。
       从19世纪初妇科医生詹姆斯·布伦德尔开始以治疗为目的的输血到19世纪下半叶普法战争开始手臂对手臂的输血技术。早期的受血者和献血者要同时躺在手术床上,通过连接献血者的动脉和受血着的静脉来缩短输血时间,避免血液凝固。
       直到1914年,比利时的医生阿尔伯特·霍斯汀廷和阿根廷的医生路易斯·贡戈拉几乎同时发现枸橼酸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现在我们知道枸橼酸钠通过与血液中的钙相互作用,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提升血液保存的重要时期。重型火炮的应用,使战地医院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失血性休克的伤员。1916年,Ross和Turner用枸橼酸盐和葡萄糖制成血液保存液,在抗凝的同时还可以保持红细胞的活性。血液可以在2℃下保存2周,救护现场不再需要从手臂到手臂的临时性输血。前线的大夫可以从“志愿者”那里抽取足够的血液来满足基础需求。
       1943年,Loutit和Mollison等发明了ACD保养液(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保养液),并于1947年被推广应用。使血液在2-6℃下保存21天,此举为血库和血站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各国相继建立血库、血站。
       1957年,Gibson发现ACD保养液酸性过强,对红细胞有损伤,继而开发了CPD保养液(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保养液),用此种方法保存的血液比ACD的红细胞存活率更高,同时还稳定了血液的氧释放能力。
       1975年,瑞士伯尔尼输血中心在ACD或CPD保养液中加入了ATP生成的底物腺嘌呤,从而把血液在4℃保存的时间延长到了35天。目前CPDA(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腺嘌呤)保养液已被广泛用于全血的采集和保存。
       还有献血者在第一次献300ml的时候,感觉身体没有什么异样,突然想改主意献400ml。想问可以吗?
       答案肯定是不可以的。
       因为血袋里的血液保养液含量根据血袋容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超量采血达不到良好的抗凝作用,少量采血会引起抗凝剂过剩,这样的血液发往临床后,受血者会有低血钙的危险。
       关于血液保存液的探索研究远没有停止。研究者们研制成的SAGM(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MAP(在SAGM中加入少量磷酸盐),Meryman液(NH4CI、葡萄糖、甘露醇、枸橼酸盐和腺嘌呤)等红细胞保存液,使红细胞在4℃条件下保存时间延长到了35-42天甚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