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荆荆都市圈首例造血干细胞采集点完成首例本土捐献

时间:2024-05-14来源:宜昌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作者:湖北日报 汪蕾

         5月13日,中午12点50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室里,39岁的宜昌志愿者钱先生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顺利完成捐献。这标志着,宜荆荆都市圈首例造血干细胞采集点完成首例本土捐献,钱先生也成为湖北省第648例、全国第175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十多分钟后,专业护送员将带着体温的21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打包好放入保温箱,马不停蹄开启了这场“生命快递”。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为了保证细胞活性,捐献出的造血干细胞将通过“动车+航空”的接力运输方式,于今晚抵达华东地区,在第一时间输入到一名白血病患者体内,挽救千里之外一条鲜活的生命。
        在捐献现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宜昌市红十字会、宜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现场向钱先生送上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优秀志愿者奖牌、慰问金、医院荣誉证书。
        去年11月,宜昌首家“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定点医院”,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挂牌,宜昌市成为全省地市州第2个具备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条件的城市。
        宜昌及周边城市的志愿者,今后可以选择不用再远赴武汉,就能在家门口就近进行捐献,不仅能避免志愿者舟车劳顿,而且能让他们离家更近更舒心。
        捐献前,钱先生说,他2013年在万达献血屋献血时,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2月,他接到宜昌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称有一位外省的血液病患者和他初筛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捐献造血干细胞。
        “我当时没有犹豫,立马说我愿意”,电话中的寥寥数语,钱先生就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
        “我当时觉得自己很幸运,等了11年,终于等到了那个10万分之一的有缘人”,钱先生说,他曾经失去过至亲,亲人面临生死时,病人家属的那种绝望的心情,他感同身受。
       “基于双盲原则,我不知道他(她)是谁,但那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钱先生说,他必须尽全力拉一把。
        在经过高分辨配型成功后,医院又为钱先生进行了捐前体检和身体评估。
        从那以后,钱先生“感觉身体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也是那个受捐者的”,他戒掉了酒,爱吃辣的他,也开始改成低油低盐的清淡饮食,连走路都很小心。
        5月8日,钱先生放下手头工作,把7岁的孩子和90岁的奶奶交给妻子照顾,住进了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伍家院区,进行为期四天的皮下注射动员剂。
        为了全方位照顾钱先生的饮食起居,随时监测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医院安排了医疗生活保障团队,除了血液科二病区的医护人员外,还从院内招募了志愿者团队,每天排班对钱先生提供“无打扰式服务”。
        受捐者在亲笔感谢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陌生人: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善心之举,我不幸的患上了白血病,反复的化疗,一度觉得自己走到生命的尽头,当医生说找到合适的骨髓捐献者,和(在)家人的鼓励下,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您的善心之举就像救命稻草,太重要了,对此非常感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机会。您的恩情我一定铭记于心。”
        随着中华骨髓库库容量的扩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例数快速增长,越来越多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
        据统计,宜昌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数达到9400人,印证了宜昌作为“好人之城”的大爱精神。
其中,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有7名医务工作者此前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个“爱心捐髓集体 ”, 用另外一种方式守护生命。
         他们分别是伍家院区重症监护室护士姚青,伍家院区康复医学科护士张维妙、江南院区急诊科病区护士长黄丽丹、救护车司机肖瑜坤、伍家院区耳鼻喉科护士张安莹、西陵院区消化内科护士黄璐和伍家院区儿科医生余书婷。
         宜昌市红十字会在此呼吁更多热心公益事业、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拯救生命的志愿者行列,只有骨髓数据库容量不断增大,患者找到配型的概率才会更高,才能惠及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们,挽救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