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的科学家对RhD不配合型血小板输血后抗-D抗体(anti-D)的形成频率及其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性评估。这一发现对于具有潜在生育需求的女性尤为重要,因为抗-D抗体通常与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HDFN)的严重病例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对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检索,参考了截止至2022年12月的相关文献,使用随机效应元分析估计了总体抗-D的频率和风险因素,并将分析结果发表于近期的《Transfusion》杂志上。
在22项纳入的研究中,总共有3028名RhD阴性的患者接受了平均约六次的RhD阳性血小板输血。在平均随访七个月后,2808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有106名形成了抗-D抗体。汇总抗-D产生的频率为3.3%(95%置信区间2.0%-5.0%;I²值为71%)。当仅包括至少四周无疑问随访期的患者时,1497名患者中有29名形成了抗-D抗体,汇总的主要抗-D频率为1.9%(95%置信区间0.9%-3.2%,I²值为44%)。
值得注意的是,与男性相比,女性输注血小板后抗-D抗体产生的频率高出了两倍,而和接受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患者相比,接受全血来源血小板的患者,其抗-D抗体产生的频率则高出五倍。
专家表示,排除依赖于受血者的性别和血小板来源因素的话,一般来说,RhD不配合型血小板输血后免疫化产生抗-D抗体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因此,他们建议,对于未来可能怀孕的女孩和女性,无论血小板来源如何,在接受RhD阳性血小板后都应进行抗-D抗体预防治疗,以减少因抗-D抗体导致的HDFN风险。
随着这项研究的完成,医疗专业人士现在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和管理RhD不合型血小板输血后的风险,特别是在具有潜在生育需求的女性群体中。这一发现有望为未来的输血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并可能改善相关患者的健康状况。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rf.17833
来源:上海市血液中心 杨启修(译) 朱自严(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