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细菌和病毒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占20%死亡率,因此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性粒细胞在对抗细菌和真菌感染以及与中性粒细胞下降导致系统免疫风险升高的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输注浓缩粒细胞(GCs)可以辅助支持败血症患者的治疗,危及生命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粒细胞有两种制备方法:(i)单采或(ii)从全血中提取白膜层。目前,在德国,单采粒细胞是标准的方法。然而,单采粒细胞的收集和处理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首先,捐献者需要用G-CSF和/或类固醇进行预处理以动员大量的粒细胞进入外周血,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其次,在大多数情况下预处理可能会导致粒细胞制备和发放会被推迟数天;最后,在整个粒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直接添加羟乙基淀粉(HES)(或明胶)以提高分离效率并减少终产品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这会导致单采供者的不良反应。相比之下,源自全血的白膜层细胞可作为粒细胞的替代来源。每个血液中心都可获得白膜层细胞,不需要对捐献者进行预处理,就可以大量生产粒细胞,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快速制备和发放。从全血白膜层中汇集粒细胞(GCs)可提高这些产品的可得性。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污染的方法可以延长储存时间。我们开发了一种汇集粒细胞的制备流程,并研究了其随时间变化的细胞存活率和功能。
方法:汇集6份ABO血型相同血液的白膜层。随后,加入羟乙基淀粉使红细胞自发沉淀。将所得的富含白细胞的上清液用生理盐水洗涤两次以减少血小板,并用ABO血型相同的供者血浆重悬。将白细胞浓缩液转移至血小板储存袋中,在20-24℃下静置至多72小时。监测细胞计数和存活率、pH值、血气、吞噬作用以及氧化爆发功能。
结果: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分别降至基线水平的0.4%和6.1%。约50%的原始白细胞可被提取(n=76)。在72小时的储存过程中,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0.12)。整个期间存活率均超过98%。粒细胞进行吞噬作用和氧化爆发的比率始终高于95%。
结论:由汇集白膜层制备的粒细胞悬液为从单采中获取粒细胞提供了宝贵的替代方案。通过去除90%以上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可以将粒细胞悬液的最大保存期从24小时延长至72小时。需要汇集15~20人份白膜层,才能达到1×1010个粒细胞的治疗剂量。
翻译:陈舒 浙江省血液中心
审核专家:王拥军
点击进入:英文原版PDF查询下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