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克罗地亚西北部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些被常规血型检测判定为RhD阴性的献血者,体内实际上存在罕见的RHD基因变异,他们的红细胞仍可能表达D抗原。这一发现提醒我们:传统血清学检测存在“假阴性”风险,分子检测技术有望成为更可靠的血型筛查手段。
该项为期两年的前瞻性研究共纳入735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献血者。研究人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所有样本进行RHD基因检测,并对可疑样本进一步使用吸附/洗脱法验证是否表达D抗原。
在704份血清学RhD阴性的样本中,有589份(占83.7%)在RHD基因的第3、5和10外显子检测中结果为阴性,确认不含RHD序列。其余115名献血者(16.3%)经qPCR确认带有C或E抗原。其中,112人被确认为RHD阴性,但有3人情况特殊:其中2人携带DEL型等位基因,分别为RHDDEL32和RHDDEL44;另一人虽然为RHD基因纯合子,但却在RHCE基因的5’非编码区(5’-UTR)中检测到了RHD序列(c.-132A)。通过吸附/洗脱法证实,上述3名Rh变异型献血者均表达D抗原。此外,研究还发现在31名血清学表现为“弱D型”的个体中,存在7种不同的RHD等位基因,包括此前在当地未见报道的弱D40。
这项研究首次在克罗地亚人群中证实:即使是RHD缺失纯合子,在特定遗传背景下仍可能产生D抗原。对献血者进行Rh分子检测,可以避免RhD阴性患者因误输RhD阳性血液而发生免疫反应,从而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翻译:贺云蕾 宁波市中心血站
审核专家:王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