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热血暖生命

时间:2025-08-26来源:廊坊市中心血站作者:廊坊市中心血站

       在生活中,总有一群人,在你目光不及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虽平凡,却不普通,他们凝聚起厚重的温情,用恒心奉献热血,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为众多生命奇迹续写篇章。
       八月的风拂过献血屋,吹起赵辉的衣角。他望着窗外的斜阳,想起2015年初秋,第一次献血时针头刺入皮肤的微痛,换回心底涌起的暖意。十年过去,他的献血记录已累计捐献全血800毫升、单采血小板26治疗量。每一袋血液背后,或许是一个危急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希望。他总说,献血如同黄昏酿的酒,敬给世间最珍贵的礼物:那是生命的延续,是健康的根基。护士熟练地绑上止血带,赵辉笑了笑。这已是无数次中的一次,却依旧让他感到踏实。血液缓缓流入采血袋,仿佛时光也随之流淌。离开时,晚风轻扬,拂去疲惫。他回望献血屋,如同每一次离开时那样。八月的风依旧温柔,他的脚步依旧坚定,走向下一次献血。
       初秋竹影疏淡,凉意里仍萦绕着蝉鸣的余响,期待如渐浓的桂香,清甜浮动。8月9日,赵天翔再次走进献血屋,这是他时隔六年的第二次尝试。自2019年首次献血后,他多次希望再献,却总因体检未能如愿。每次的不合格,都像一根小刺扎在心头。他明白,是疏于锻炼阻碍了他。今年,他决心改变,下班后健身房成了常态,汗水一次次浸透衣衫,体重减轻,献血的渴望却愈发强烈。当护士微笑确认初筛合格时,赵天翔眼中闪着光:“终于达标了,努力没白费!” 看着血液缓缓流淌,他仿佛看到半年汗水铺就的路,延伸向远方。献完血,他握着献血证说:“等间隔期到,我一定再来。” 微风穿窗而入,带着初秋的清爽,将这份坚持与热忱,悄然写入新一季的篇章。  
       盛夏的灼烈已随阳光渐褪,透过云层透下的光线裹着几分温润,仿佛在悄悄酝酿一场关于收获与奉献的约定。刘东林与献血的缘分始于2019年,彼时他还是一名医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他第一次伸出手臂,流淌的温热从此联结起他与献血的情谊,再未中断。
最初,他坚持捐献全血。直到一次在爱心献血屋,工作人员详细讲解起单采血小板在临床救治中的关键作用,并说明其捐献间隔仅需短短半个月,远少于全血的等待周期。这一认知让他毅然转向了单采血小板的捐献之路。
       白大褂下是医者的使命,卷起衣袖时是奉献的热诚。两种身份在他身上交融,始终闪耀着同样动人的光芒,恰如这八月的天光,温柔之中蕴藏着千钧之力。
        晨露轻缀月季花瓣,微风拂过篱笆,带来丝丝清凉。院角竹影摇曳生姿,漏下柔光,恰似王树锋十七年献血岁月里释放的点点善意,看似细微,却足够温暖。2008年3月,街头献血车那抹鲜亮的红色映入他眼帘,心中一动,他毫不犹豫地走去。挽袖献血时,想法朴素:“血能帮人就好。”望着400毫升全血注满血袋,他嘴角不自觉上扬,漾起纯粹笑意。自那以后,献血成了他生活的习惯。只要时间允许、身体无恙,他总会按时伸出臂膀。2019年,了解到单采血小板能更直接帮助患者,他果断更换捐献方式。累计1200毫升全血、53个治疗量血小板,是他无声奉献的证明。王树锋从无豪言壮语,“能做就做”是他心底的坚守。他血袋中流淌的善意,如春末细雨,无声滋润生命,让平凡的日子焕发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