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献血,暖人间

时间:2025-08-26来源:廊坊市中心血站作者:廊坊市中心血站

       在生活中,总有一群人,在你目光不及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虽平凡,却不普通,他们凝聚起厚重的温情,用恒心奉献热血,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为众多生命奇迹续写篇章。
       八月的风携着夏末的暖意拂过树梢,几片泛黄的叶子悄然飘落,仿佛在与夏天轻声作别。在燕郊献血屋里,医务工作者赵彬与田玉柳这对夫妻,正并肩坐在采血椅上。田玉柳之所以坚持献血,是因为她在临床工作中见证了太多触动心弦的时刻,重伤病人因及时输血转危为安,白血病患儿依靠血小板延续治疗的希望。这些画面如烙印般深刻,让她比常人更懂得血液所承载的那份沉甸甸的重量。起初,赵彬虽然明白献血的意义,却从未亲身参与。直到一次大型抢救中,他亲眼见到一袋血小板将危重患者从死亡边缘挽回。那一刻,他对妻子说:“以后我都陪你一起献血。”此时,血液分离机发出规律的运转声,血液在采血管中缓缓流动。采血结束,两人相视一笑。他们明白,这个看似平凡的举动,正默默为更多人延续生命的希望。走出献血屋,阳光洒落周身,一如他们此刻温暖的心境。
       八月风凉,一场秋雨染透清寒,一片落叶晕开秋光,一本诗书佐着茶盏,一滴清露沁入心尖。在这渐深的秋意里,廊坊人民医院的洪云,以九次无私捐献,为生命绘就最动人的温暖底色。2018年6月22日,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中,她首次挽袖,400毫升热血顺着导管流淌,娇小身躯里迸发出的力量,从此点亮了生命的微光。如今,这份坚持已沉淀为1900毫升全血、1治疗量单采血小板的厚重履历。身为医务工作者,她比谁都清楚血液对垂危生命的意义,每一次捐献,都是她以医者之责,为生命筑起的守护屏障。“能用自己的热血帮助他人,是件幸福的事。”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最真挚的医者仁心。季节更迭,岁月流转,但这份跃动在血液里的爱心与担当,终将随秋风漫过四季,随秋水映照长天,让温暖在生命之间永续传递,成为比秋日风光更恒久的美好。
       当晨光为城市勾勒出金色的轮廓,生命便在平凡的日常中静静流淌。作为一名70后,宋卓群以热血为墨,在岁月的长卷上写下了温暖而坚韧的诗篇。2000年6月,正值壮年的他怀着对生命的深切敬畏,第一次走进了献血屋。伸出手臂的那一刻,不仅为陌生的生命送去了希望,也正式开启了他长达十七年的热血征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从未停止奉献的脚步。一次次推开那扇熟悉的门,成了他生命中最坚定的仪式。直至2022年10月22日,他再一次超越自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单采血小板的捐献。从全血到成分血,改变的是献血的方式,不变的是那份深植于心的执着和滚烫的爱心。他捐献的每一滴血液,都如同星光,照亮某个陌生的生命航道;也让70后这一代人特有的责任与担当,在时间中淬炼得愈加明亮、动人。
       秋意渐浓时,霸州的街道被染上暖黄,市场里的烟火气混着肉香漫出来,逯向民又提着新鲜的五花肉往家走。这个来自内蒙古赤峰的汉子,十几岁便背着行囊来霸州打拼,如今早已在这里扎根,有了安稳的家,也有了坚持十一年的习惯——献血。从青涩少年到沉稳中年,逯向民的献血证攒了厚厚一叠,累计献血量达21600毫升。身边人知道他嗜肉如命,总打趣他“献血需要清淡饮食,还怎么大口吃肉”,他却有自己的小计划。每次献血前,他准会先往市场跑一趟,挑块上好的肉回家炖上,然后再去献血屋献血。等献完血回到家,揭开锅盖,刚好能趁热吃上一碗炖得软烂的肉。“没办法,就是爱吃肉,又想接着献血,就想出这么个辙。”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他朴实温暖的坚持。一腔热血,一锅肉香,十一年如一日,他用最实在的方式,温暖着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