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清晨,献血室内安静得只能听到仪器运行的轻嗡声。陈小明再次伸出手臂,熟悉的采血针头刺入血管——这是他第十五年的血小板捐献。作为血站医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每一滴血液的重量;作为长期献血者,他用自己的热血践行着“医者仁心”的誓言。自2009年踏上这个岗位起,他就在“采血”与“献血”的双重角色中,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临床医学”到“血站穿刺”:针尖上的修行
临床医学出身的陈小明,初到血站时面对采血工作竟有些“无措”。第一次为献血者穿刺时,汗水“浸透”了手套:“既怕刺痛献血者,更怕辜负这份信任。”十五年过去,如今的他已成为“穿刺能手”。凌晨五点的献血车灯光见证过他的坚守,深夜车窗上的雨滴记录着他的奔波。“血站医生既要懂技术,更要懂人心。”双重身份让他深刻体会到:医者的责任,不仅是精准操作,更是以身作则——用稳健手法证明疼痛可控,用亲身献血诠释奉献真谛。
“移动血站”的生命征程:风雨无阻的坚守
血站医师的“战场”不在窗明几净的诊室,而在日晒雨淋的街头巷尾。夏日热如蒸笼,工作服内能拧出汗水;冬日寒风刺骨,持针的手指冻得僵硬。比身体劳累更深的是对家庭的亏欠:妻子生产时,他在百公里外为献血者端着糖水;儿子渴望父亲评理时,常只得到视频里匆匆挂断的回应。“但想到临床病人等血救命,就知道这班必须出。”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这份担当,是医者不能放下的责任。”
面对“献血是否影响健康”“血液真能救到人吗”等疑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一杯热水,一番科学讲解,他用专业破除疑虑,用真诚搭建信任。“每一次耐心的解释,都是在为生命通道扫清障碍。”
热血见证:时代变迁中的医者温度
从单日采血不足10人到突破200人,陈小明亲历了上饶市医疗发展的血站篇章。“以前病人要远赴外地求医,现在本地就能开展各类手术——用血量的增长就是最直观的证明。”他指着宣传照上乡镇老人坦然献血的身影,“这就是时代进步最生动的注脚。”
面对疑虑,他将自己的献血证置于宣传台最显眼处:“献了十几年血,我照样奔波在一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年古训,更是当代医者的基本准则。”这份底气,既来自医学实证,更源于医德传承在当代的回响。
医师节的这次捐献,对陈小明而言只是日常。但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勾勒出医者最动人的模样:以专业消解恐惧,用行动践行诺言,让热血传递温情。在他和无数血站人的奔波中,医德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穿刺时的专注眼神、递上热水时的温暖指尖、深夜里“多采一袋血,多救一个人”的执着信念。
热血有量,担当无价。这位血站医师用十五年双肩担责,诠释了新时代的医者精神——以己之微光,照亮生命之路;以热血春秋,书写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