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发现,保持低水平载量(但仍可检测)的艾滋病毒并坚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病毒传染给性伴侣的风险几乎为零。
文后的述评指出:这项研究为全球“检测不到=不传播”运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项运动旨在普及这样一种认知,即病毒载量处于不可测水平的患者不会将病毒传染给性伴侣,从而减少污名化,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柳叶刀》杂志上的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好文章,但是评论里笼统说“检测不到=不传播”则太过简单,忽略了前提和限制条件,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不利于正确理解本研究,也不利于防范HIV传播。
《柳叶刀》杂志的研究,依据的是所研究的病例,针对的仅是经性途径传播,并不包括HIV的其他传播途径,尤其是可能产生大剂量体液交换的途径,和通过静脉的传播途径,如静脉吸毒、输血等。研究原文也指出,该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母婴传播。
血液安全领域内的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低病毒载量的血液能传播HIV。美国早在2004年就已证实,HIV RNA血液筛查阴性的血液仍然传播了HIV感染,推测该血液中HIV病毒载量低于150拷贝/毫升(Vox Sang 2004;86:171-177)。美国对1999到2009年输血传播HIV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引起输血传播HIV感染的献血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为50~250拷贝/毫升,根据数学模型推测,输入830个拷贝的HIV RNA时,感染HIV的概率为50%,据此分析,如果输入HIV载量为199拷贝/毫升的血液5毫升,即可导致输血传播HIV的发生(Transfusion 2009; 49:2454-2489)。最近来自南非的研究更是证明,病毒载量低至12.7拷贝/毫升的血液,平均只需要输注22.9毫升就能传播HIV(Transfusion 2019;59:267–276),12.7拷贝/毫升的病毒载量已经在当前最灵敏的HIV RNA核酸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之下了,因此“HIV检测不到≠不传播”。
《柳叶刀》发表的文章表明,病毒载量低于1000拷贝/毫升的HIV感染者不会发生性传播;而即使是12.7拷贝/毫升的血液,也能传播HIV,二者差异较大。这是因为病毒的传播与累积传播的病毒载量相关,传播途径不同,实际转移的病毒拷贝数相差巨大。换言之,不同的传播途径,引发传播所需的最低病毒载量不同。
在血液安全领域,我们必须坚定地说:“HIV检测不到≠不传播”。因为从献血者角度看,不通过性传播,往往会误以为他们的血液是安全的;而从工作人员角度来看,也会由于HIV检测不到,误以为献血者是安全的,而忽视了对献血者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Vox Sang 2019;114:628-630)。
随着HIV抗病毒治疗(ART)以及早期感染预防性服药(PrEP)的推广,这些正在治疗的感染者有可能参加血液捐献。据报道,美国合格的献血者(n=1490)中有0.6%的人的外周血中能检出抗病毒药物(Blood 2020; 136:1351-1358)。在我国,也发现了接受HIV抗病毒治疗的人参加献血。这些人参加献血无疑给血液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为他们体内的HIV病毒载量很可能在血液筛查所用的方法的检测限以下,无论是HIV核酸检测还是抗原和抗体检测,都无法准确地将他们检出。这些人的献血动机值得研究,相关风险应该进行评估,合适可行的健康教育措施,包括“HIV检测不到≠不传播”的宣传,理应及时到位。
上海市血液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输血合作中心
王迅撰稿 朱自严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