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大众科普——为什么献的是全血,而输的不是全血

时间:2024-12-09来源:中国输血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作者:河北省血液中心 解雯涛
  血液在医疗领域是抢救和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医疗资源。为了挽救生命,奉献爱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中。但有很多人却发现,我们捐献的是全血,但在医院的输血治疗中,却不是全血,而是颜色各异、成分不同的成分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
  用血为什么不是全血,这是一个在医学领域中常被探讨的话题。虽然全血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等丰富的成分,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输血制品的不同种类。
  首先,我们要明白全血中的各个成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血小板有助于止血和伤口愈合,而血浆可以补充血容量和参与凝血。然而,在输血过程中,我们往往只需要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成分。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来说,他们缺乏的是红细胞,因此只需输注红细胞就能有效改善其贫血状况。此时,若使用全血进行输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因为输入了不必要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增加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
  再者,从血液利用的角度来看,使用成分血而非全血也更为高效。全血可以被分离成多种成分血制品,如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用有限的血源帮助更多的患者。
  此外,全血在储存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血中的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需要在2至6℃保存,而血小板、白细胞、不稳定的凝血因子等成分则在2至6℃保存容易在储存过程中被破坏。血液中各成分保存温度和时间各不相同,因此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通常选择制备为成分血进行储存,而不是长时间储存全血。
  综上所述,虽然全血中包含多种血液成分,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而选择输注不同种类的血液成分。这种按需输血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还能提高血液的利用率,降低输血反应的风险。